光阴如梭湮旧迹 机杼声声今又闻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12-18 09:41:38 来源:

光阴如梭湮旧迹 机杼声声今又闻

  

《“非遗”走读》系列之二

上一篇我们说了与吃和住有关的三项“非遗”(直接制作食品的“非遗”已在上个系列中介绍,故而不再重复),接下来,自然而然就关注到“穿”的问题。与穿衣有关的“非遗”,只有赞皇县原村土布这一项。在传统土法纺织渐趋绝迹的今天,有人恢复了土纺土织生产,多年听不到的“咣当咣当”的机杼声重又响起,不能不说,这样的“试验”,具有标本意义。

记者 安春华

一个超有感觉的地方

冬日的阳光洒在宽敞的车间里,使刚刚在外边被冷风吹透了的人,一进屋就感觉到阵阵温暖。车间里,两排织布机相向摆放,十位中老年妇女(确切地说,基本上都是老年妇女)坐在织机前,一手拉绳,一手操作,“咣当咣当”的织布声此起彼伏,忙碌而富有节奏感。我差点儿接着写下“让人感觉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这句话,可细一想,我从没见过几十年前的织布场景,还是实话实说吧。对于我来说,这里充溢的除了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一种超有感觉的怀旧气息,还有那种好像第一次造访异域部落似的新鲜与好奇。

这是赞皇原村土布总厂,一个在机械化生产早已普及的今天,非要一梭一线土法纺织的地方。原村在哪儿?县文化馆张庆全书记告诉我,原村并不是村名,而是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崔雪琴为她组织生产的土布注册的商标。崔雪琴,土门乡大桥庄人,已经年过50的她,过去也曾经在商海叱咤风云,19岁就出来闯荡,先在县城做饭店服务员,后来盘下一间门脸,卖起了服装。她进的都是高档货(在当时来看),这让朋友们很起疑。众所周知,赞皇是比较贫困的地方,那些衣服能卖的出去吗?事实却证明她这一步走对了。后来,崔雪琴到市区发展,在东购、人民商场做品牌代理,又在青年街市场做了南方一家大品牌牛仔服装的省级代理。可天有不测风云,那家厂子出了问题,意外倒闭,崔雪琴的生意链条断裂,好多欠账收不回来,里里外外100多万元赔进去了。多年的积累一朝归零,“想死的心都有了。”崔雪琴说。

回到老家“舔伤口”的她,听到母亲这样一番安慰:“过去,俺纺线织布都能养活一家人,现在社会发达了,干点啥儿不能养活自己?要不,你也织布吧。现在织布的人越来越少,我真怕这手艺活儿失传了……”一句话让崔雪琴重新找到了“灵感”,她立即行动起来:一边恳求母亲马上为自己织一匹布,一边走出家门,联系了一些会织布的大娘,并做起了市场调查。看着刚刚从悲痛中振作起来的女儿,想想撂了几十年不干的老营生,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搓了搓已经不太灵活自如的老手,又摇起了搁置多年的纺车……

  

从搓绳子开始

纺织这件事,完全是一个学科。没有实践经验的人,短时间内想要弄懂它,只能了解个原理。倒是《中国纺织史》这样的资料,从最初最简单的纺织入手,让人容易理解。人类最早的纺织,是搓绳子。把两股麻搓到一起,一头拴上石球,扔出去就可以击打野兽。远古先民最初“不织不衣”,后来“衣皮苇”。把皮、苇连接在一起,用到骨针和绳线,骨针也就是“引纬器”的前身。那时,采集葛、麻等植物,要先把茎皮劈成细缕,再逐根拈接,这个动作称为“绩”。当时,这是一项高难度技术,所以后来人们把工作的成就称为“成绩”。

但纤维和纤维情况又不同。动物毛羽的纤维,本身很细,不需要再劈了,但却常是乱糟糟一团,此时,需要先松解,再拈合。人们发现振动弓弦可以使毛羽松解,用热水浸泡可以从茧中抽出蚕丝。这两种办法,人类一直用到机械化到来之前。过去弹棉花就是用木榔头敲击弓弦,发出“嘣嘣”的声音,赞皇当地有顺口溜:“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以“雪花”形容弹出来的片片棉絮。石家庄土话“不沾弦”,一直存在两种解释,一说丝弦戏的伴奏音不准,谓之“不沾弦”,一说棉花用了太久,弹也弹不松了,根本沾不到弓弦上,也称“不沾弦”。

先把纤维松解,再拈合成纱,这就是“纺”。在赞皇,我头一次体验纺线。过去从电视里看到,总不理解为什么一团棉花中间就能抽出线来,这次明白,那是借助了“锭子”转动和人手拉抻产生的拉力。纺车一头是个大转轮,一头是个小转轮(学名“锭渠”),锭渠套在锭子上,锭子好像一根细钢锥。两个转轮之间以线圈连接。取一坨棉花,先抽出一点来拈成线,绕到锭子上,之后右手摇动大转轮顺时针旋转,带动锭子快速转动,同时握棉花的左手向后拉抻,棉花就被拉成细线。拉到一定长度,右手逆时针“回轮”,同时左手将棉线向上一提,线就顺势缠到了锭子上。这样循环往复,不一会就能缠满一个锭子。但初学者往往手捏棉团的力度掌握不好,捏的太紧,线细而断,捏的太松,出线太粗。

这是纺。纺线的目的是为了织。传说伏羲式制网罟,教民渔猎。渔网应该算是最早的织物,不过它当不了衣服。最早的布料出现在何时?考古界较多的证据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易·系辞》也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时,先民的衣服有麻布的,有丝绸的,也有毛料的。最初的纺织,“手经指挂”:徒手排好一根根经纱,然后一根隔一根挑起经纱穿入横的纬纱。这显然太费事了。后来学会用工具,先在单数和双数经纱之间穿入一根棒,将经纱分成上下两层,中间就形成一个可以穿入纬纱的“织口”。再用一根棒,棒上系一根线,从上面垂直穿过上层经纱,而把下层经纱一根根牵吊起来(估计要在每根经纱上系一根线和这根总线连在一起)。这样,把棒向上一提便可把下层经纱吊到上层经纱的上面,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织口”,刚才从左向右穿过的纬纱,就可以从右向左再穿回去,如此循环而织成布。这根棒称为综杆(木制)或综竿(竹制),“综合”一词即源出于此。

告别原始社会,人类的纺织也从原始手工阶段,进入到手工机器阶段。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缫车、纺车、脚踏织机等手工机器均已出现,腰机挑花、多综提花等织花方法也已出现。中山灵寿故城出土的织物,有平纹的,有提花的,有刺绣的,有辫绣的。诗经中“氓之嗤嗤,抱布贸丝”的句子,以及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都在不经意中透露出那一时期纺织业的发展。 (未完待续)

编辑: 林福盛

相关文章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