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县西罗尚村从基础设施、文明新风等方面系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甄建坡
一条条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连村入户,整齐漂亮的新民居错落有致,路两旁冬青成行……隆冬,走进无极县西罗尚村,一幅清新画面在眼前徐徐舒展。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中,无极县西罗尚村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合民心、顺民意、借民力、惠民生”的理念,充分依靠群众,因村制宜,以朴素的高标准让村庄变“美”、更有“味”。
西罗尚村虽村子不大,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力度却不小。该村新装LED节能灯100盏,村内改厕100%,粉刷墙面6万平方米,大街小巷全部硬化,2.1万棵冬青、黄杨遍布街头巷尾……
“以前,小孙子暑假不愿回老家就因为环境卫生差,还有那臭气熏天的厕所。现在好了,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咱老百姓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水冲厕所,干净又卫生……”62岁的贾入仓大爷高兴地说,不仅如此,村里还铺设了供水管道,24小时不断水,你看都通到锅台上来了,真方便。
据介绍,光是村里清理的垃圾,就有500多立方米,用3辆拖拉机整整清理了3天。为建立保持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该村把全村划分成4个卫生区,建起了8个垃圾池,投资20余万元购置了小型铲车及垃圾清运车,村内垃圾实现日结日清,就连来西罗尚村做买卖的小商小贩,都特别自觉将垃圾用袋子装好带走,不留下任何垃圾。
在西罗尚村小广场上,记者遇到了正在健身的贾国柱大爷,听说要采访,他不假思索地说:“以前村民没去处,茶余饭后只知道打麻将,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村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投资8万元建起这个1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劳作之余,人们可以在这里扭扭秧歌,锻炼锻炼身体,咱这的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老人说完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注重节俭、办好更要办实。西罗尚村通过面貌提升不仅让农村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引导了农民破除陋习,提高了村民的素养,使村民们逐步养成了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和行动自觉。
手记
采访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