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槌。

■钹。

■锣。

■藁城马庄战鼓表演现场。

■藁城战鼓传承人之一张增寿。
《“非遗”走读》系列之八
一个人,即使没穿鲜艳的演出服装,没用红布裹头,没蹬黑色金边的漂亮靴子,还是平时那身打扮,还是平时其貌不扬的样子,但只要一站到大鼓跟前,抡起鼓槌,马上就跟换了个人一样。而当敲鼓结束,从鼓架子上下来,光彩随即消失,又回到了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这让我想起舞蹈家杨丽萍的朋友对电视台记者说过的话:她认为自己在舞台上可以征服所有人。对于一位生长于滹沱河畔的普通农民,可能此生没有什么机会登上大舞台,但只要有鼓,他们的生命就能爆发出另一种耀眼的光彩。
□文/本报记者 安春华
图/通讯员 张建峰 樊更喜
铁板铜琶西风烈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听到藁城战鼓的感觉,借用了一句别人发明的话,我真的是很惭愧。一种属于农民的艺术,要说在这里“拽”文言似乎也不合适,但我实在腹内无词。
大年初五,藁城区西南端的马庄村,主街道上集结了三支鼓队。首先开敲的是马庄村南片武术战鼓协会这支战鼓队,它由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之一张增寿带队。鼓队拥有一面直径一米五以上的大鼓,装在一个带轱辘的方形铁架子上,两名鼓手分别站在铁架下层的两个角上,另有两名敲水镲的、两名敲锣的,直接站在铁架上层,此外,还有若干名敲锣的在鼓下边排成半圆的一圈,这些可算是鼓队的“龙头”吧。“龙头”带动着由20多名中年妇女组成的“龙身”,他们排成队,双手持钹而舞。
一阵紧而低,一阵高而密,在这里,充分体会到什么叫“紧锣密鼓”,整个套路演下来,鼓点似乎没有慢的时候。鼓声低时,鼓手用一只鼓槌按住鼓面,另一只快速连续轻击;鼓声高时,鼓手抡圆鼓槌双手猛敲。和别处的大鼓四五个人一起敲不同,这里始终是一个人在敲,两个人倒替。看得出来,一个人从头敲到底太累。从发声原理上来说,大鼓声音沉闷,小鼓声音清脆,所以小鼓容易敲出快节奏,大鼓往往节奏慢。但是藁城战鼓用的是大鼓而鼓点激烈,看得出,这是使出浑身力气激情投入的结果。
鼓声的高低,引领着舞钹的起止。藁城战鼓又称“金钹战鼓”,专有一支队伍持钹边击边舞,与其他地方用钹只是作为伴奏、没有舞蹈动作有明显区别。头一天已经看过了由藁城区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樊更喜提供的资料,知道马庄此次表演的套路包含十三番,即十三组动作。每一组动作,都由鼓手发出“底鼓”即鼓点信号,钹队听信起舞。这里各支鼓队的队旗上往往标明“武术战鼓”四个字,确实,细看那钹队的动作吧,与其说是“舞”,不如说是“武”--怎么看怎么像武术表演,尤其是双人对敲部分,如果他们双手所拿不是钹,那就成双拳对打了。钹队的动作幅度非常之大,尤其是第三番“凤凰双展翅”和第九番“老虎大张嘴”,给人印象深刻。因为动作幅度大,所以每进行完一个回合,需要停下来歇口气,此时鼓点就转入紧而低的节奏,而稍事休息之后,锣鼓声又一齐大作,钹队再次舞起来,整个过程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这和我们那边常见的大鼓一点儿不一样,”一位同行的赵陵铺的朋友说,“我听了这鼓声就想找人过过招比试一下哩。”他说这话是在上述鼓队表演结束,后来三支鼓队同时敲起来的时候。此时,已经听不到那紧而低的鼓声,三面大鼓不知不觉就较上了劲儿,鼓手全都使尽全力,那一阵紧似一阵的鼓声,似乎在催促着中间停歇的舞钹队员:快点舞起来呀!我看到有些体力不太支的妇女脸上现出一丝疲惫。此前从资料上知道各鼓队之间经常发生“别鼓”、“斗鼓”、“气鼓”事件,这回在现场,终于明白,“斗鼓”是很容易发生的啊。
三队同时表演时,我注意到其中一支(也是马庄的,马庄有两支鼓队),舞钹的是男队员。他们没穿演出服,人数又少,按说并不显眼,但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动作更有“武术味儿”:放的得开,力度大,能表演诸如“扫堂腿”这类幅度大且需要两人密切配合的动作。虽然说“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的加入让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因为藁城战鼓对身体和力量的要求,总体上看,说它是一种“属于男人的艺术”更为贴切。
鼓之舞之以尽神
“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两位省艺术研究所的专家都这样告诉我。查关于中国鼓文化的相关文章,我知道了最早的鼓是陶土做的。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用陶土烧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中所说:“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 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为古地名,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制度。《周礼》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说明鼓乐此时已规范地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
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山海经》里说,黄帝得到独脚如龙的怪兽“夔”,以其皮制鼓,又以“雷兽”的骨制槌,“声闻百里,以威天下”。古人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所以《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风俗通义》释义:“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在古汉语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激励人们从事辛勤劳动的精神力量。
“鼓之舞之以尽神,变而通之以尽利”,这是《周易》中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话,研究家的释意是:“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鼓舞他来收到全部神妙的作用。”综观鼓之用途,在古代,无外乎祈年、祭祀、耕作、战争以及悦神娱人的各种活动。直到今天,很多用途还是一样。长安区西庄屯的大鼓沿用传统名称“祈天大鼓”,“因为以前滹沱河老发大水,一发大水就淹我们那儿,所以过庙会时就敲大鼓,祈求少受灾,得丰收。”鼓队的张殿志告诉我。
除了庙会等悦神娱人的活动,敲鼓最多的时候是在年三十晚上和正月里。藁城马庄鼓队今年除夕晚上照常出动了,推着大鼓将村里的大街转遍,走到各户门前,各户出来放鞭炮迎接,双方并不说什么话,就是一通猛敲猛放。过去不敲到五更鞭炮齐鸣时是不许放鼓槌的,现在老人们普遍熬不住,敲到后半夜两三点就收场了。过去正定的腊会通宵达旦,藁城的战鼓也通宵达旦,再加上本地通行的“熬年”不睡觉的传统,可以看出,这些风俗都是相通的。
声声呐喊再现古战场
曾经有一位姚栗村的热心读者对我说,过去石家庄一带村村敲大鼓,石家庄真正应该把大鼓作为城市的文化标志去加以弘扬。但令人有些遗憾的是,我咨询的两位省级专家都告诉我,别处的鼓也很出色,甚至比石家庄的更有名。省内来说河间大鼓就不错,全国来说,更有陕北的“安塞腰鼓”、山西的“威风锣鼓”、河南的“开封盘鼓”、甘肃的“兰州太平鼓”等知名“品种”,南方则有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铜鼓、木鼓等。尽管总的来说北方鼓舞风格粗犷、气势恢宏,南方鼓舞小型多样、灵活纤巧,“但这只是一种大略的概括,实际南方的鼓乐也有大气磅礴的,北方的鼓乐也有灵巧秀丽的,都是根据不同的场合需要而安排。”省艺术研究所一位专家说。
没能从专家那里得到石家庄的战鼓在全国“牛掰极了”的结论,我有点遗憾,但为什么还要接着唠叨下去,一是因为我极容易地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它好像完全没有门槛,另外就是,真心想知道:我们的战鼓还能往前走得更远吗?
现在常山战鼓在全国名气比较大,也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它的发展有清晰的脉络。其起源,当地资料说早在战国时已具雏形,三国时赵子龙的部下又把战鼓带回家乡。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的推测,并无文献可以证实。倒是老《正定县志》的记载更为明确,说“城市村墟,锣鼓无虚日。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
那时的鼓声听起来什么感觉?常山战鼓的三位传承人之一张书社告诉我,今天的战鼓,鼓点、节奏感和过去一样,但表演形式不一样了。常山战鼓用直径50公分左右的小鼓,挎在腹前敲打,过去谁家有鼓,正月里就凑到一起敲,自娱自乐。后来常山战鼓出了名,要到各种庆典仪式上敲,旧的形式渐渐难以吸引观众。张书社等人下决心对战鼓进行改革,并邀请舞蹈专家来指导,增加了举旗跑阵、呐喊助威、队形变化、领头指挥等新形式,其观赏性大大增强。
正月初五在藁城看完表演,正月初十我又到正定看该县“第十一届鼓王争霸赛”。10支参赛队伍,分两种:一种是大鼓队,以大鼓为主,小鼓、钹、锣等配合;另一种是战鼓队,以多面小鼓为主,大鼓、钹、锣等配合。和战鼓比起来,传统的大鼓节奏明显要慢一些,表演上也没有多少动作。而战鼓经过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的编排改进,更受观众欢迎。以张叔社教授的东杨庄小学常山战鼓队为例,队员一律古代武士装扮,一入场,首先是两队小学生每人执一面大旗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跑阵,围成一个正方形圈子站定,随后,领头的大鼓缓缓敲响--咚、咚、咚、咚,先慢后快,越敲越快。一个突然的停顿,然后锣鼓齐鸣,伴随着所有队员齐声的呐喊--“嗨!”给人一种精神抖擞、赏心悦目的感觉。
比之藁城马庄的战鼓,那里几乎不敲鼓边,而正定的大鼓和战鼓都敲鼓边或鼓帮,有时是两槌相击。这种声音独特而清新,所以正定方面的资料里说:鼓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像雨打芭蕉,欢快清脆。”
一招一式源出真武林
如果说常山战鼓表演中的举旗、跑阵、呐喊等形式都是为了复原古战场上的惊心动魄,那么,藁城战鼓表演中的一招一式,则是石家庄人习武成风的那个时代武术在战鼓上的艺术延伸。
藁城战鼓起源于何时,也没有文字记载。新出版的县志上说兴起于明万历十年。《石家庄日报》记者萧玉曾经找到五界村最年长的一位老艺人胡喜辰(2000年的时候他84岁),追问“万历十年说”的依据,才知道,1996年村边修公路,在始建于唐朝的大佛寺遗址中,出土了一尊无头石佛像,佛像背后刻有明万历十年在寺前演练战鼓的文字,这应该算是藁城战鼓见诸实物的最早记载。
那时演练的到底是战鼓还是大鼓呢?值得琢磨。因为今天的藁城战鼓起源于清末以来进行的一次大改革。传统的大鼓(又称“架鼓”),鼓点沉闷舒缓,几副钹只作伴奏。清末,南营乡土山村出了个酷爱敲鼓的刘凤祥,他富甲一方,曾是藁城商会的会长。此人因敲鼓得了个外号“刘头儿”,意为鼓界的头头儿。他自幼习武,曾是清末的武举人,从1928年开始,他以武术动作为基础,将精彩的套路拆散后溶入鼓点和敲钹的动作中,创编了盘花战、莲花战、追风战、八卦战等十套鼓谱。这种“新式大鼓”,不但鼓点变得铿锵激越,而且增加了舞钹表演,其队型的变换性、动作的舞蹈性、整体画面的可观性,都是架鼓无法相比的。
一花引来万花红。从此,民间艺人们收集素材、编创动作,纷纷在架鼓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使战鼓这种民间艺术得以迅猛的发展和提高。当年,马庄人就是看了刘凤祥编排的战鼓后受到启发,创编出了现在的套路。清末这一代习武成风,“只要会耍拳,就能耍钹。”马庄鼓会的老人张林华告诉我,耍钹的动作就是从“拳架子”(架子即套路)中拆下来编成的。但最难的不是编动作,而是加锣鼓点。“那一代人可是费了大劲了,你知道吗?”张林华说,有时候动作和锣鼓点之间总是弄不对付,最后没办法找到戏班子里的武场鼓师,请人家来给编排,这才弄好了。
经过70多年的磨练,如今藁城战鼓遍地开花,并形成了四大流派:以黄家庄为首的鼓会,特点是激烈雄健、动作舒展,以马庄为首的鼓会,特点是刚柔相济、起伏跌宕,以土山村、锁家寨村为首的鼓会,特点是步伐敏捷、脚步灵活,以五界村为首的鼓会,特点是钹花繁多、动作飘逸。
马庄的战鼓已经让人觉得很“烈”了,却被评价为“刚柔相济”,而黄家庄的战鼓被评价为“激烈雄健”,不知更要“烈”到什么程度。当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澳门回归庆典时,黄家庄战鼓是所有表演节目的指挥鼓点。真期待有机会看到他们的表演。
“迷”与“茫”——拿出一个月的时间?
“迷茫”虽然是一个词,但拆开来,似乎更能表现藁城战鼓的辉煌与困惑。
一代代人,曾经多么迷鼓。“刘凤祥因为玩鼓卖了家里好多地。”樊更喜告诉我,结果各村都创编新套路,挡不住别人后来居上,刘凤祥在一次斗鼓落败后吐血息鼓,终到忧郁身亡。最近二三十年,有黄家庄村两兄弟为参加庆祝澳门回归庆典,接到老爹电报急速回家练鼓,扔下在广州火车站的价值十万元的两车皮水果不管,最后水果烂了不说,还给车站交了罚款,但眼皮都不抬一下。五界村一老汉病危,正逢澳门回归,鼓会要去北京参加庆典,老汉逼着儿子去,说:“我现在死不了,要等你们拿了奖杯回来,我才会合眼。”最后果然是儿子回来他才咽气。还有一位老人听见街上敲鼓,正输着液呢,拔下针就跑去敲——“这些都是真事儿!”樊更喜强调。
藁城战鼓流行于藁南,这一带大部分村子都有鼓,有的村有两三支甚至四五支鼓队。有意思的是,凡一个村有两支以上鼓队的,套路流派一般都不一样,或许这是产生别鼓的原因之一。别鼓,不仅存在于藁城,也曾经存在于正定。“两个队在路上遇见了,谁也不让路,这就停下来不走了,支大锅做饭。”正定县文化馆张刚路馆长说。别鼓期间,男女老幼全都加入,现垒大灶,杀猪宰羊,烟火伴随鼓声昼夜不止。期间各家出粮出肉,没有“说法”,甘愿奉献。现场往往搭着彩棚,贴对联标语,如“敲颤月亮震落星”、“舞走鬼怪迎来神”、“赢荣输耻”一类,场面蔚为壮观。
别鼓输赢的标志,是将对方场地上的观众吸引到自己这方来,若能将对方赢个净地(指一方场地上没有一个看客),是最为自豪的。如果难分高下,旧时解决方法是拦鼓,即由局外鼓会的人员强行换下别鼓双方的鼓手,然后双方敲同一鼓套,逐渐将双方大鼓拉在一起,最后共同喝酒庆贺。现在别鼓一般由官方调解,如1994年兴安村别鼓,是镇委书记出面解决的。樊更喜说,有一年,南营村两支鼓队别鼓,发生了动手打架,“一个舅舅,一个外甥,分属两队,外甥打了舅舅,事后拿着礼物去道歉,舅舅说打时是该打,因为不代表个人代表鼓队,过后道歉也是该道,因为你毕竟是小辈打我不对。”
现在人们提倡和谐社会,别鼓很少发生了。虽然别鼓容易结下矛盾,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那也是当地人以鼓为尊严荣誉的重要标志。过去鼓手死的时候,生前用的鼓具是要随葬的。如今,谁还把敲鼓看得如此重要?“马庄的战鼓几乎到了该抢救的时候,”张增寿说,他们年轻时学鼓,生产队给计工分,如今你让一个打工上班的年轻人专门拿出一个月时间学鼓?不太可能。都是六七十岁的人教五十多岁的人,但五十岁以上再学,各方面都差事儿了。还有一个问题是:过去的鼓手大多自小习武,现在的青少年有几个人学武术?没有了新的武术套路的“输血”,战鼓已经失去自我创新的机能。“我们这辈敲得不如我父亲那辈好,我父亲他们敲得不如我爷爷那辈好。”张林华说。这不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吗?张林华沉默不语,不愿意承认这个难以面对的现实。
要说,相对于平均70来年的寿命,拿出一个月的时间给自己增加一个爱好,不算长。但是,外出打工族就如同那放在轮子上的苍鼠,脚步停不下来。什么时候能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去寻找一种生命怒放的感觉呢?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