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侯马盟书、秦简和汉简,这位老爷子全都会写
张守中:让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文字活起来
■展览现场 郝建文 摄
“甲骨文、侯马盟书、秦简和汉简,这位老爷子全都会写,他怎么这么有才呢”、“看晚报报道说老先生今年80岁,从事文物考古60年,他的人生肯定有故事”……“乙未迎春——张守中师生书法展”正在河北博物院热展,展览主角张守中也引发了大众和媒体关注。昨天围绕大众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张守中接受了晚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黄蓥
问题一:从事考古60年的老先生为啥办书法展?
回答:希望观众热爱传统文化
张守中曾说他有时也觉得自己这辈子有点奇。现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张守中1935年生于北京,他的家族就是赫赫有名的“丰润张家”,涌现过张佩纶、张人骏等晚清重臣,还有大名鼎鼎的作家张爱玲。张守中15岁参军,20岁脱军装分配到山西省文物部门,41岁调到河北。如今他虽然从单位退休,但业务一直没停顿。
“今天回过头看,从20岁起至今60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张守中说在他人生中唱主角的就是古文字的临摹以及古文字工具书编撰。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它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侯马盟书”是最早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实物证明。张守中正是“侯马盟书”主要的发掘与整理者之一,还对盟书600件标本中的3万余字进行临摹与研究;1976年举世闻名的河北中山国青铜器出土,张守中到发掘工地绘图临摹,历时3年对中山国118件铜器上2458字临摹与研究……同时张守中还曾参与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出土盛事,迄今推出过《侯马盟书》(与人合作)、《包山楚简文字编》、《睡虎地秦简文字编》、《郭店楚简文字编》、《张家山汉简文字编》等著作。学界泰斗李学勤评价张守中说:“已经将春秋晚期到西汉初年这个中国古文字演进中的特定阶段覆盖了。”
第二件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张守中利用30多年时间开展个人家史调查,并先后整理出版《张人骏家书日记》、《张人骏墨迹选集》、《晚清重臣——张人骏考略》、《守素集》等图书,其间还数次向河北博物院捐献张人骏的书法、日记等文物,有业内人士表示张守中的家史调查“不仅对中国近代史、家族文化研究有所裨益,亦对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书法艺术有所借鉴和帮助。”再一个令张守中痴迷的就是书法,9岁起苦练至今,即便早年在野外考古他除了日用品外随身必带的还有笔墨纸砚和字帖。
正在展出的“张守中师生书法展”汇集了他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60多件书画作品,既有张守中临摹的战国中山国圆壶铭、湖北张家山汉简文字等,也有他以楚简文字书写的老子名作、以侯马盟书撰写的今人诗句等,还有他以真草隶篆等书写的作品。可以说该展览浓缩了张守中60年的人生故事。对此他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不少参观者注意到了他今年80岁、从事考古60年等字眼,“这些都是很表面的东西,我的本意通过这次展览传递传统文化,把我临摹的古人作品来做个展示,希望观众热爱传统文化,不继承传统创新很难。这才是我的初衷。”
问题二:临摹古文字有多难?
回答:综合技术、学术和艺术
张守中的专业是考古测绘,成为古文字的临摹以及古文字工具书编撰的专家是偶然也是必然,用他的话说首先是赶上了,“战国文字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新发现,被我们这辈人赶上了。”再就是需要“艺术、技术和学术的跨界。”艺术方面,张守中曾师从邓散木、商承祚等大家学习书法;技术方面,张守中初入考古界就与诸多业内高手参加黄河水库考古,青年时数次赴北京学习,其中有两年专学考古测绘……有人好奇,在有电脑有相机的今天,还有必要摹写古文字吗?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临摹古文字可以体会笔画的运行走势,对于一些残缺模糊的文字尤其重要。但很少有人能知晓其中的甘苦。
在张守中家,记者看到他的著作《张家山汉简文字编》的一册成书与三部手稿,仅第一部手稿就有7册,全部毛笔手写。一般人以为临摹古文字就是拿笔抄,“其实不然,需要编制文字索引、编排单字顺序、摘选典型字例等10道工序,单是编制文字索引就需要近一年。”记者发现张守中临摹的山西侯马盟书等,出土实物的文字大多为黄豆大小,都是竖排体,密密麻麻的文字单是读完一遍都不容易,要与原本吻合地临摹难度可想而知,而张守中完成一部文字编则往往需要摹写古人真迹几万字。
跟随张守中学习多年的郝建文曾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每遇到一项大的工作,他办公室的墙上会张贴每个月的工作进度表,记录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的工作内容。”记者还听过一则张守中的趣闻,某年春节张守中夫妇在家请朋友吃饭,到点了客人未来,张守中跟夫人说“客人到了叫我”,就跑回单位忙去了。
不少人好奇他哪来的动力,张守中说老一辈学者都是这样,他的老师商承祚既懂技术也懂学术,年过七旬时还专程赶到石家庄只为了亲眼看看战国中山国发掘现场:“临摹古文字,就像一个人背着包行走在深山里,那里有高山有低谷,还有河流,我一个人在山间穿行,没有同伴,两岸千奇百怪的风光只有自己知道。里面的世界很精彩,古文字的结构艺术特色可说得太多了。”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