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蟒探奇喷烟吐火 五龙闹春腾云驾雾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5-04-02 11:03:23 来源:

《“非遗”走读》系列之十一

从百度上搜索关键词,无论是“斗活龙”还是“斗火龙”(这两个词指同一个“非遗”项目),会发现全国仅有三个地方有或曾经有过这一民间花会活动,一是包头市东河区,一是石家庄井陉县南良都村,一是石家庄鹿泉区三街。而目前仍在演出的,只有井陉县南良都。由此,南良都村的正月十八夜,堪称弥足珍贵。

    

■过去完全由村民手工制作的龙。 

■现在新购进的龙,口内安装电子焰火。本报记者 安春华 摄

  本报记者 安春华 摄

□文/本报记者 安春华

图/傅振华、王密生、王会萍、何克宁

揭密:蚌壳里怎么变出“人”来

周一上午11点,南良都村旧公社大院,二楼一间屋子如今是“斗活龙”道具存放室,满满当当堆着各种道具。53岁的马玉虎从一个大木箱里翻出一个“蚌壳”,提溜起来向我展示。这件完全由村民自制的道具,以铁丝为骨架,外边糊纸,绘蓝白黑各色彩条。长不过七八十公分,宽不过六七十公分,但里边藏着“机关”。马玉虎左手提蚌壳,右手拉一根线,蚌壳随即打开,露出里边一个站立的小人;右手一松开线,蚌壳迅即合上,小人“隐身”不见。

我让他反复开合了若干次,才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原来,蚌壳连接在一个T形铁骨架下边,T字那一横,两端各有一个小铁环,斗活龙时将铁环挂在悬空的绳索上。T字那一竖,下半截铁棍外边还套着一截铁管,铁管上端有小孔,拴着马玉虎操纵的那根细绳,铁管下端向左右两个方向各系着一根小铁棍,小铁棍的那头固定在蚌壳骨架上。他一提线,即将铁管提起,带动两根小铁棍从倒V形并拢成一条直线,蚌壳合上。一放线,铁管下落,两根小铁棍从并拢变成倒V形,蚌壳即张开。

原来如此。正月十八那天我因事实在无法抽身,没能看到现场表演,后来虽有井陉县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傅振华提供的详细资料,却仍旧好多地方弄不懂,蚌壳里如何变出小人来是其一,鲤鱼在跳过龙门之后如何摇身一变为龙,是其二。马玉虎又拎出鲤鱼道具向我演示,原来,此鱼背脊处是张开的,内藏一条小龙,小龙身上的铁环挂在悬空绳索上,而两侧鱼背则分别用线圈跟一根细铁棍相缠绕,保证鱼背不张开。表演者操纵小龙,也就是操纵鲤鱼。当鲤鱼跳过龙门(即一幅村民自绘的龙门图)那一瞬间,操纵者猛一抽绳,把绳子连接的小铁棍抽掉,鱼背随即打开并下落,只剩下小龙悬在空中。当大家都盯着小龙纳闷时,鱼身已被表演者悄悄从另一绳索上拉回。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斗活龙的表演形式:它是将各种布偶悬挂在空中绳索上,通过人在绳索一端的操纵,使布偶做出各种动作,从而表现各种故事情节。这里边让人不懂的地方就有很多,首先是布偶的悬挂问题,比如一条龙,如果它挂在一条绳上,怎么能既向前走,又能掉头回来?马玉虎打开滑轮箱向我解说:这个长条形的滑轮箱,里边并排固定着三组共九个滑轮,表演时选一空旷地带,隔20多米远,两边各搭一座6米的高台,两高台上各置一个滑轮箱。每组滑轮这样布线:一条绳子绕过左右两个滑轮,再绕过另一端的左右两个滑轮,形成一圈封闭的索道,如“回”字的外框,另一条绳子绕过中间这个滑轮,再绕过另一端的中间那个滑轮,形成“回”字的内框,龙身上有三个挂环,表演时将龙头与龙尾分别挂在“回”形索道的两个外框上,龙头挂环固定而龙尾挂环可以滑动,拉龙尾这条绳,龙向前走,拉龙头这条绳,龙即掉头返回。而在回字索道的正上方,另拴一根不可循环的固定绳子,用于挂龙腰。表演站在滑轮箱前,通过拉拽、提抖这五根绳子,实现龙摇头摆尾、扭身腾跃等各种动作。

那么,当龙行走在半空中时,嘴里怎么喷出焰火?那焰火是怎么点着的?马玉虎拿出一条新制的龙,我看到它大张的嘴里,已经固定好一个黑色塑料方盒,马玉虎说,这叫电子焰火,也叫冷焰火,类似电子鞭炮,有吐火的效果而无明火,用遥控操纵。但过去没有冷焰火的时候,怎么实现的呢?这件事凭空想不出来,实际却一点就透。马玉虎说,过去把自制的焰火绑在龙嘴里,然后往“捻儿”上拴一截香,事先点着香,因为香燃烧速度慢,所以刚好演过一段时间,该喷火时,“捻儿”也就点着了。

观感:农民的智慧令人叹服

关于斗活龙,我如此详细研究,因时间有限终归只能了解个大概。如果不看道具,单看现场演出,肯定参不透其中奥秘。事后看傅振华摄像并制作的现场演出光盘,第一个节目“三龙闹海”,当三条彩绘布龙顺着一个方向滑出来,一耸一耸稍显费力地向前行进时,可能因为下边的聚光灯光线太强,照得龙身上三个悬挂点看得一清二楚,能看出龙的四爪和尾巴耷拉在空中、人无法操纵,当时并不觉得这节目有多精致。也因为先看了节目解说词,那词写的太有文采了,以至于看节目时产生了落差。不过,越往后看,精彩的地方渐次显现出来。

在“三龙闹海”、“三小蟒探奇”之后,第三个节目“巧翻八片”首现高潮。只见几条鱼滑向空中,一番上下浮游,之后一条鱼突然变成一幅字展开来,那字写在八块纸板上,依稀可辨“非遗精粹戏斗活龙”、“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等字样。你说将一幅字事先叠好,到时展开,这个并不奇,奇的是那字在不断地变化,一幅新字(或称一幅新对联,因正反两面都有字)翻下来,逐块盖住原来的字,然后又一幅新字翻下来,又逐块盖住,如此变化,达到四次。像这样变戏法似的节目,当地称“耍彩”。在道具房里,我也见了这个“巧翻八片”鱼,但没弄清是怎么翻的,马玉虎说,他能操作,但其中原理,因为道具不是他做的,他也说不上来。

第五个节目“五龙闹春”,五条龙聚在一起,同时摇头摆尾、扭动翻腾并喷射焰火,让人首次有了眼花缭乱的感觉,下边观众纷纷喊好。第六个节目“长虫吞蛋”也有意思,蟒蛇走着走着,突然嘴里掉出一个白蛋,能看出白蛋是用一根细绳系着,蟒蛇能“吐”出来,也能把它突然“吸”回嘴里——肯定是操纵者通过绳子把蛋拽回去了,但如果你观察过动物吞食,比如狗吞香肠,就会发现,南良都民间艺人通过干净利落的动作,将动物吞食时那种“狠”劲儿,速度感、饥饿感、贪婪感,模仿地惟妙惟肖。

“二龙戏蛛”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节目,一只体型硕大的蜘蛛跑出来,嘴上挂着长串丝带状物,显然这是表现它在吐丝。两条龙你追我赶,协同作战,捉拿蜘蛛,终将这邪恶的妖怪制服——一条龙将蜘蛛驮在身上凯旋而归。与“二龙戏蛛”相似的是“龙镇蝎妖”,一只修炼成“精”的大蝎子跑出来,怎么表现它成了“精”?蝎子壳里藏着一个小人,背壳打开小人钻出,此时作为正义化身的两条龙又跑出来捉拿。这蝎妖的法术比蜘蛛大,龙朝它喷火,它也朝龙喷火反击。一时焰火大作,加上地面人工操控的烟雾机适时喷烟吐雾,这场“打斗”如同真的发生在天宫,似真似幻。

“哈巴狗钻圈”没有上述“大场面”,但是非常考验操纵功力。滑道上固定一个“火圈”(无火,以粘在铁圈上的碎纸花代表火),小狗刚开始有点害怕,想打道回府,这时又出来一只小狗,或许因为有了同伴的鼓励,两只小狗都向“火圈”发起了挑战。一跃,一钻,有一只干脆利落如同真的马戏表演,有一只拖泥带水稍显磕磕拌拌——操控技艺高下有别。

“龙追海蚌”、“龙戏海螺”,都是表现海里的小动物出来游玩,见了海世界的管理者、巡逻者——龙,都非常害怕,龙一走远就张开蚌壳,现出小人(海螺里的小人是从螺壳底部钻出来),东张西望,龙一走近就赶紧钻回贝壳,紧紧闭上。这种内藏机关、自如开合的节目,还有“神龟驮碑”,龟背里藏着一通折叠的“碑”(纸做的),当游到“大海”中间时,突然往下一落,纸“碑”展开。只是这碑不像“巧翻八片”的对联那么展脱,有很明显的折叠痕迹。但细想想,咱不能按照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的舞美师那样要求南良都村的农民,在过去没有任何高科技道具也没有任何书面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能鼓捣出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节目,已经让人非常叹服了。

■斗活龙的代表性节目:五龙闹春。

■斗活龙节目之“龙追海蚌”。

  

■斗活龙节目之“龙镇蝎妖”。

■斗活龙节目之“猴王变伞”。

■“鱼跃龙门”节目道具。

 

■斗活龙节目之“二鬼争帽”。本报记者 安春华 摄

  

溯源:共同的指向——山西

这节目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现在的南良都人能回忆起来的最早的传承人,是晚清李家香。此人本村人,武生员,家境富庶,有文化,好游历,见多识广。现在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善文说,就是李家香发明的斗活龙,是李家香在外边看木偶表演时,突发奇想研究出来的,当时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弄成。但也有一些老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应该更早。比如当地有流传很广的一句老话:“两保夹一山,活龙往起绚”,“两保一山”是三个人,据说他们配合,“两保”操控边绳,“一山”操控中间绳,活龙耍的最好。但“两保一山”是谁?是什么时代的人?有人说他们比李家香早,也有人说和李家香同时代,说“一山”实为“一三”(当地口音三、山分不太清),指的就是李家香(乳名“三计子”)。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往前的追溯异常困难。南良都村大部分人姓李,他们都是明朝官员李春芳的后代。明嘉靖、万历年间,李春芳、李鸣世父子曾先后在山西为官,李春芳曾任祁县县令、大同府通判、保德州知州、太原府同知管石州事物,后任宁武兵备道“世荫指挥”,因巩固城防,抵御边寇,保护百姓,发展生产,百姓感念功德,尤其是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百姓,为其建生祠并在石州名宦祠内世代祭祀,老家这边,井陉乡贤祠里也有李春芳;其子李鸣世,任岢岚州知州,后升晋王府右相,进阶中宪大夫,亦有良好的官声。巧的是,从网上查斗活龙这一民俗活动,只有包头市河东区、石家庄鹿泉区曾经办过(其他诸如晋中市榆次区、吕梁市柳林县等地,虽然提到斗活龙,但没有详细的介绍,因有的地方如张家口蔚县,将地面上的“舞龙”称为斗活龙,所以没有详细说明的不算在此列)。鹿泉区暂且按下不提,包头市的斗活龙,在“内蒙古新闻网包头频道”里明确介绍,是光绪年间由一位从山西祁县来包头开炭铺的叫邢继镇的人发起的。

也是祁县!李春芳在祁县做过官,祁县人将这个项目带到了包头,由此,斗活龙由李春芳父子从山西祁县带来的传说,似乎就找到了注脚。只是中间隔的时间有点长,明嘉靖、万历时期至清光绪时期,历时三百余年,并且某个人在山西做过官,不能证明这个项目一定是由他带来。但是,这一民间技艺的原生地,或者说向外扩散的据点,很可能是在山西。因为鹿泉区对于斗活龙的历史追溯,也指向山西。据《鹿泉市历史文化精华》一书介绍,鹿泉区的斗活龙,原为在潭沟街铁货栈内经商的几个山西有钱人为取乐而设,请几个艺人在院子里玩耍,后来其他有钱人和附近的老百姓也想看,去的人太多曾挤死了一个人,官府责令不准玩耍,停了些时间。后来,“崇新店”老掌柜在潭沟街会同几家铁货商号当家人,将斗火龙从发祥地“崇新店”搬到潭沟街的“玉皇阁”上来玩耍。这里环境开阔,适宜演出,逢太平盛世、五谷丰登的春节或二月二,都玩乐此项活动。解放后曾经连演多年,后来停了。1987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挖掘整理,农历正月十五在今幸福桥头搭架演了三夜。由于表演一次开支过大,一些老艺人又相继去世,近些年这一活动再没组织起来。

展望:传承,也是个问题

巧的是,包头市也是在1987年演过一次后,就悄无声息。其实,各地与其论证自己的斗活龙历史有多远,不如论证自己的斗活龙传承有多好。历史再久,现在不演了也没用啊!而传承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爱的人多不多。李家香不管他是一位发明者也好,一位继承创新者也好,他对于斗活龙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在他那个时期,南良都的斗活龙能演40多个节目,而现在只有26个。李家香对于斗活龙热爱到什么程度,晚年他给后人留下一句话:“我现在老了,也耍不动了;当我老去之后,你们在耍活龙时,把我的相片挂到‘活龙棚’里,一来我能看到斗活龙的场景;二来说不定我还能帮你们点忙!”南良都的老艺人们,按照老人家的嘱托,每逢斗活龙都把他的相片挂在活龙棚内,直到2009年,才把相片归还给李家香的后代保管。但之后每年斗活龙,李家香的孙子李保林仍旧手捧着老人家的相片来看斗活龙。

李家香时代是南良都斗活龙的鼎盛时期。抗战爆发后转入低谷,解放以后出现复兴,“文革”期间全面衰落,改革开放以后再次复兴。几起几落,期间,吴耐祥、李万庆、李忠元、李根瑞、李善文、吴三丑、李义亭、李会强、马玉虎等人,对斗活龙的衔接、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解放后的第一任村长吴耐祥,他在任期间,1956年,率南良都艺人到县城参加井陉县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1979年,他组织李福喜、李忠元、李富林、李根瑞、吴三丑、李善文等民间艺人,重新制作道具,复原了这项被“文革”破坏的民间艺术,并且走出南良都,到邻村及小作、南障城、微水、岩峰、阳泉等地巡回演出,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从1979年到现在,南良都几乎年年都演,再没有中断过。

时代在变化,农民用上了新式道具:LED灯代替了篝火,不但照得更亮,还能控制灯光一明一灭以展现电闪雷鸣;用烟雾机代替篝火的浓烟,好控制又环保;用反光材料代替普通布料,做出的龙闪闪发亮;用铁丝直接做骨架,取代过去用白土坷垃做模型、用荆条或葛藤条编骨架的做法,制作小动物道具更快捷。而且现在还增加了现场解说,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

变化的是外在的道具,不变的是内在的功力。演员既要心灵手巧,又得有把子力气。不巧,做不出道具。南良都的艺人们既能复制过去的道具,又能研发新道具。如李忠元研制了“巧翻八片”,李万庆研制了“状元拜塔”。一个斗活龙艺人,如果不能研发、制作道具,至少要能很好地操控这些道具。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看见一大堆线不头疼啊,哪根线摆弄不对,活龙都耍不起来,现场都要露怯、卡壳。能灵活操控道具,同时也得有力气,20多米长的绳子,上边拴着二三十斤重的“龙”、“蛇”,隔那么老远让龙扭动起来,不使大劲是不行的。大冬天人们穿毛衣上去,耍一会儿就出一身汗。一个半小时的表演,需要几拨人轮番上阵。

如今,年轻人是否有这样的力气暂且不说,没有练习和钻研的时间,是个大问题。“你总不能为了这个,挡着不让人家出门挣钱。”村支书李贵庭说。农业时代,人们务农在家,经常练,现在,只在正月里摆弄几天。南良都村成立了斗活龙文化艺术研究会、斗活龙艺术团,成员也有二十来名,其中50岁以下的有五六人,40岁以下的没有。“当前,50来岁的人是传承的骨干,”傅振华说,但是,这些人也有出门挣钱的需求,演一次斗活龙,获得三几千块钱的报酬,除去更新服装道具,人均分得一两百,而出门当一天石匠,也能挣二三百。“眼下,南良都的斗活龙需要向外推广,如果能经常性地接到商业演出邀请,人们的积极性就会高了。”傅振华说。

 

编辑: 双鹏飞

相关文章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