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地都村:
千年古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刘秀渡河赐“帝渡”
地都村位于冀晋交界的井陉县南峪镇,依川而建,绵河、井阳公路与石太铁路从村中穿过。
走进地都村,无论是村里的宣传栏还是街巷的标志牌,上面写的都是“地都”二字,但是一家饭店的招牌上却赫然写着“帝渡”两个大字。原来,“帝渡”是地都的“曾用名”,这个名字,相传来自汉光武帝刘秀渡河的一段故事。在村里问起村名的来历,村民们都知道刘秀渡河这个典故。
井陉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南峪镇文化站站长仇程远介绍,地都村始于公元前20年左右,村名起源于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后逐渐演变为地都。在地都村东断崖上有石刻记载: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与王莽展开了斗争。为了躲避王莽的追击,也为了收拢河北一带的义军,刘秀逃到河北寻找立足之地。王莽一直在后面紧紧追赶,刘秀“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在井陉仙台山附近一个山洞里躲了一阵后,又来到现在的地都村对面。当时绵河水大浪高,阻断了道路。眼瞅着后面的追兵将至,正在危急关头,对面忽然漂来一叶扁舟,刘秀大喜过望,搭载小船顺利渡河。“为了感念村民的救命之恩,刘秀给这个村子赐名‘帝渡’,在后来的时光流转中逐渐演变成了‘地都’。”
仇程远说,传说故事中刘秀渡过的那条河就是现在的绵河,古时称绵蔓河。“它发源于地都村西边的娘子关,东流至横口与甘桃河汇成冶河,是太行山区主要的河流之一。”
古宅古阁晋商遗风
地都村原来隶属于山西省,1958年,因修建绵右渠大型水利工程,地都村划归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管辖。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不仅地都村的村民有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村内的建筑也有诸多晋商遗风。
历经千余年时光的地都村,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大约占全村总建筑物的三分之二,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宅、古庙大都集中在村里的主干道晋阳街两侧。现在的晋阳街,街道上硬化的厚厚的水泥下曾是连接冀晋两省的秦皇古驿道,穿越地都村东西。走在这条老街上,两侧活板插门的街坊店铺尚存,有的还继续担当着商铺的角色;许多百年以上的老建筑,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门廊精美……
仇程远介绍,地都村现在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建筑250多处,其中有26处代表性古宅民居,尤以举人院、秀女楼、五进院、新楼院、段家祠堂等古宅院最为经典。这些古宅院多为典型的明清二三四五进四合院,坐南朝北,依地势高低错落,并且布局考究,轴线分明。“这里的院落门多院深,石围石阶,并且都是青砖砌墙。你看这些花格窗户,还有尖脊灰瓦,飞檐斗拱,显得精巧别致。”地都村的古民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有院必有雕。石雕、砖雕、木雕,浮雕、透雕、阴阳兼刻,细腻逼真,惟妙惟肖。
地都村的建筑格局也充分考虑了安全因素。现在村中尚有三座古阁保存完好,山关阁、联峰阁、临流阁分布在地都旧村的东、西、北三个方向,为古村增添了几许威严和神秘。三座古阁均为石砖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为庙宇或戏台,下为村门、道路,门、路、庙、戏台的作用集于一身。地都村旧村的北边就是山,三座古阁就如同村子的三道大门。“过去到了晚上,古阁的大门一关,村子就是一座守备森严的城池。”仇程远说。
千年古村遗迹众多
地都村是从井陉入山西的必经之路,地处交通要冲,自然少不了军事设施,现在仍有防御城墙、晋奉之战坑道防御工事以及百团大战工事等军事遗迹。
在地都村南的城墙岭上,现在还能看到一段春秋中山国长城的遗址。这段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长城,西连固关,城墙长1公里,宽3米,高2米—3.5米,内填乱石,泥土封顶,属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的重要屏障部分。“这里地势险要,西行不远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西南与山西固关相呼应,是晋冀交通的锁钥重地。”仇程远说,这段长城不仅设计奇巧,还曾有重兵监守,与娘子关唇齿相依,构成了冀晋之间一道重要防线。
地都村素有“北方鱼邨,画中乡村”之美誉。村子环抱于青山之中,临水而居,是绵河的源头、太行银龙绵右渠的渠首。站在村子对面的山上眺望,地都村形似一尾鲤鱼,跃起在绵河之上。三阁、八庙、二祠堂,古韵犹存;中街的千年古槐,主干虽空但枝繁叶茂;村子南北两座古庙内古柏参天,直插苍穹……
在地都村,还有一棵有着1400年树龄的皂角树。“这棵树身直径1米多的皂角树是地都村的形象树、吉祥树。”仇程远说,村民们都说村里的男丁就像皂角树雄壮的树干,女人就是柔美的树枝,整棵大树就是老人健康长寿的象征。“这棵皂角树枝繁叶茂,树冠宽舒,遮天蔽日,属陉山皂角树之最。皂角树旁住的段永福老人,今年104岁,是井陉县百岁老人之首。除此之外,地都村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是全县最多的。”
地都村是井陉西部的一个小山村,紧邻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是山西通往河北的门户,闻名遐迩的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地都村仍保存着许多老建筑,古街、古宅、古庙、古阁,与青砖灰瓦、精美古朴的雕刻一起,书写着这座古老村落的千年光阴。
①地都村的西阁,出阁西去几里便到了娘子关。
②③④保存完好的古宅院和石街古巷留下了过往的光阴。
⑤门楣上的“福禄寿”木刻。
⑥屋脊上精美的兽吻。
⑦门前细腻传神的石雕。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