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夜太行山下燃火树 花朝节百花丛中填银花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5-04-16 09:41:42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非遗”走读》系列之十三

 

■老虎火。

■旧时火场示意图。

  ■制作火种。

■“张飞蹬鼓”造型。

■“老爷开门”造型。

■“火烧战船”造型。

■清光绪二十年的祝文。

■立老杆

直到开始动笔前,我也不太清楚井陉“南张井老虎火”在列入国家级“非遗”时归入的是手工技艺类还是民俗类。采访到最后,感觉这个问题已无追问的必要,因为,任何一种用于节日或庙会娱乐的手工技艺,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它们无不包含了节令、风俗、信仰、崇拜、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内涵。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场焰火晚会,深入地看,它实为明清历史风俗的一幅活的画卷。

□文/本报记者 安春华 通讯员 郝圣泽

图/除署名外均为傅振华摄

入门之门

“南张井老虎火,哎倍儿好,你看过么?就是三个精壮小伙子,光着膀子,连推带拉,拽着一个大老虎模型满场跑,大老虎里边装着火药,一开始跑得慢,村支书大声喊话催他们:小伙子们跑起来啊,跑起来!开始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老虎里边的焰火突突地往外喷,火星唰唰地往下掉,掉在人身上,就冒着这种火星雨绕圈狂奔——真是太刺激了!”

每当说起南张井老虎火,我单位的司机师傅都立马两眼放光、口舌喷沫。他是去年正月看的表演,同去的我单位摄影记者闫志国,提起老虎火也是两个字的评价:震撼。今年因为某些原因,凡可能招致太多观众的民俗活动都停办了,石家庄三个以火药为介质的焰火类“非遗”项目,没有一个搞活动,明年搞不搞,也说不清。又是一次没有现场观感的采访,但我还是要奔赴南张井村,因为,资料总是疲弱无力,有些东西,不见实物是说不清来龙去脉的。

周一上午九点半,我们在南张井村委会大院外,等着村支书派的人过来。这里明显比市区冷,大家适应着嗖嗖的凉风,欣赏山村风光。我注意到村委会东屋外墙上,搭着一溜铁支架,一根十几米长的原木架在上边,我虽然不懂木材,也知道那绝不是什么珍贵的红木一类,就是普通的杨树。它怎么享受这么高的待遇?为了它把坚固的干礤石墙都凿了好几个洞呢。

正在疑惑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走过来招呼我们。这就是村支书介绍的焰火老把式尹来庭。尹来庭手拿一大把钥匙,逐个打开村委会大院几个窑洞的门。为了把老虎火做成一个旅游项目,村里精心布置了几间展室,陈列了各种道具工具,文字说明、图画展示,可谓煞费苦心。推开窑洞大门,我的焰火扫盲之旅也就正式开始。

首先看到的是制药原料,小罐罐里装着柳灰、石灰、火硝、硫磺、雄黄、官粉、樟脑、铁砂等十余种东西。在井陉,放焰火俗称“放火”,是正月里一种普遍习俗,过去放的火都是百姓自制。南张井人做火,采用柳木炭,碾碎过箩,按比例加入火硝、硫磺、铁砂、白酒等配料。“每种火的配方都不一样,”尹来庭说,“我们有老辈子传下来的火谱,配方都写着呢。做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火谱,差两钱就可能出问题。”

所有原料,通过一杆祖上传下来的16两小秤称量下料。尹来庭说,这秤一面是按1斤16两标的刻度,另一面是按1两10钱标的刻度,“本来对应的应该是1两16钱,我猜老辈人为什么造这么一杆秤呢,恐怕是为了保密——你就算偷了火谱,不用这杆秤也不行。”

原料备齐,接下来是做火。用极薄的绵纸搓捻儿,用牛皮纸卷筒,把药装进筒里钉实。在南张井,焰火种类原有90多种,一度失传至只剩三四种,近年尹来庭等老师傅按火谱试制,又恢复到30多种。常见火种(焰火品种)有“起火”,就像一个小炮,绑在一根又细又长的荻秆上,点着捻儿,嗖的一声蹿起来,能蹿几十米高。还有“锅子火”,就像一只扣在地上的小铁钟,里边装火药,外边湿土封口,顶上有一小孔,甩出来捻儿,点着后火花从小孔里喷出,也能喷十几米高。还有“射眼明”,因放出一颗耀眼火球而得名;“一窝子猴”,若干小火花旋转着吱吱响着四散蹿出,如同一窝被惊吓的猴群;“炮打满天星”,射向空中几颗火球,之后炸响……但这些都是基础的火种。小玩意放着不过瘾,接下来,要把它们组装到各种大的人物动物造型上。

造型艺术

传统焰火和当代礼花炮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有造型、有表演。现成的礼花炮,往地上一摆,点着就行了,它的造型,是焰火在空中的造型。而传统焰火,要靠地面上的载体。比如这两艘纸扎的战船,一边旗子上书“周”,一边上书“曹”,周船上站立的将军白面英俊,是为周瑜,曹船上站立的那位白脸黑皱纹,是为曹操。船做的非常精致,士兵手里的弓箭、船头绘的兽头,都一丝不苟。尹来庭说,这叫火烧战船,里边装着火种,两船之间以捻儿连接,点着一条船的捻儿,立即蹿烧到另一条船上,隐藏的烟花释放。周船上主要放出“射眼明”,以示带火的弓箭,曹船上主要放就地喷散的火种,以示着火。

再比如“张飞蹬鼓”,纸糊的“古城”城墙上,站立着黑面黑髯、双目圆睁的张飞,他一只脚抬起来,远看好像踩在前边一只竖放的鼓上,其实没挨着鼓。鼓内装一圈“起火”,点着后爆炸力催动这只鼓快速旋转,好似张飞在蹬着鼓转。

“火烧战船”和“张飞蹬鼓”都是摆在地上的,到时候人点着就行了,不用管它。而“伞火”和“老虎火”,除了有造型,还有表演。伞火,就是用木料做成伞状,在伞盖底下,转边装一圈火种。那火种不小,像一支支“二踢脚”炮仗,捻儿一律冲外,在伞顶上又另置一个“锅子火”,届时由一人光着膀子,举着这把三四十斤重的伞,一边绕场奔跑,一边转动伞把,伞盖底下的火花就旋转着向外喷射,最后引燃伞顶上的锅子火,朝天喷花。

表演老虎火的人,也是光着膀子。那老虎,外观看上去是花里胡哨的“纸老虎”,实际掀起老虎背上的翻盖,可以看见里边放着两排铁“锅子”。“以前光从虎背向上喷花,现在改进了,老虎身子底下也转边斜喷。到时候老虎两眼先点着,从眼睛着到嘴里,再从嘴里着到肚子里。”尹来庭说。

县里提供的资料显示,“伞火”和“老虎火”是南张井的代表性火种,在全国也是独有火种。这两个项目都是光着膀子表演,不由得让人猜想:他们身上抹了什么防烫伤的药膏吗?对此,尹来庭说,传统方法制作的焰火,不等落地就已经过了燃烧点,“看着是落到人身上了,其实并不烫。如果穿上衣服,反倒有可能引燃衣服,还不如光膀子安全。”

上述造型,都是在地上表演的,没有包括绑在老杆上的。老杆上用的火种,有“葡萄花”、“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仙鹤透蛋”等,其造型也在展室里供人参观,因为点火杆实为传统放火不可或缺的部分。尹来庭告诉我,老杆,就是火场上立的一根高大木杆,放火时绑上各类火种,放完火不用了,抬回村委会东墙下。

 

偷老杆,演三国

原来,我来时看到的那棵享受高级别待遇的大杨树,是放火用的老杆,怪不得。据《井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卷》介绍,点火杆是过去井陉大多数村庄都要举行的一项元宵节习俗,人们把买来的花炮拴在若干个像木窗棂一样的方形格架上,并用捻儿连缀。将格架吊装、绑定在老杆上。因为所有炮捻连着,晚上从底下点燃,噼噼啪啪一直燃到顶,蔚为壮观。

南张井的老杆,和上述老杆不一样的地方,强调要从外村“偷”来,偷伐一棵大杨树。偷老杆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该村做火祖师,因为他的做火技术,是偷学得来。负责保管火谱资料的尹海柱老人告诉我,人们已经追忆不起这位祖师的名字,只知道那是清康熙初年,此人到山西省平定县磛石村,看见人家放火,觉得挺好,可是人家不外传,他就装哑巴给人家当长工,趁人家不注意,偷拿一些药面藏在被窝里,回来反复试验,花三年时间学会了做火。

过去哪村的大杨树被“偷”,是件高兴事,如今不用偷偷摸摸了,和邻村打好招呼,对方甘愿奉献。2007年正月,为了申报省级“非遗”,南张井恢复了中断15年之久的放火活动,从光盘里我看到,上百号人合力从村外抬回一棵大杨树,所有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兴奋的,喜气洋洋的。

抬回的老杆,在按顺序绑好所有格架及火种后,由一群青壮年喊着号子,用长木头将其顶起来,固定在火场中央。

老杆竖好之后,还要布置其他装置,这里边大有讲究。在一间展室的墙上,有一张手绘的“旧时火场示意图”。尹来庭指着图讲解:过去做火,在老母庙东边的两间禅房里。放火地点(火场),就在老母庙前的空地上。火场中央立老杆,老杆四周,东西南北各立一个一人多高的接火箱,当地称为“斗子”。这四个斗子东边,一南一北再立两个斗子。火场四周,按八卦方位竖起八面旗,标“乾”、“坤”等字样,火场东缘,又分立五杆旗,写着“刘”、“关”、“张”、“马”、“黄”。老杆、所有斗子、所有旗子之间,用火绳连上。

火绳即绑着捻儿的绳子。放火时,先放普通小火种,如起火、锅子火等,之后放大型火种。其中,老虎火、七节火、火烧战船、张飞蹬鼓,都是演绎的三国故事。尹海柱说,老虎火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诸葛亮用木头雕刻巨兽,内置烟花爆竹,上阵后巨兽口吐火、鼻喷烟,吓的孟获兵四散而逃。张飞蹬鼓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张飞亲自擂鼓,关羽斩蔡阳证明自己清白。火烧战船不用说了。这些地面上的火种放完,三国故事顺着老杆继续演绎。

点老杆,是放火的压轴戏。老杆与所有斗子、所有旗子之间,有燃放顺序。尹来庭说,过去是先从禅房上方点火,火花顺着火绳嗖嗖飞蹿,烧到老杆东南角这个斗子上,进而逆时针将四个斗子里的火种依次引燃。“这叫四门兜底,表示火烧战船之后,曹军撤回陆地,诸葛亮用四门兜底阵法捉拿曹操。”尹海柱对于三国故事心里门儿清。火苗烧回东南角斗子上,顺火线引燃东边靠北那个斗子,从这里放射出五条火线,引燃火场东边那标着刘关张字号的五杆大旗,“这叫五马破曹,表示刘关张及黄忠、马超五个人捉拿曹操,”尹海柱承认实际《三国演义》里抓曹操时没有黄忠和马超,但是民间就这么说。五条线都点着后,最北边“关”字号旗杆上有一根火绳,将火苗传递到老杆底端,引燃老杆。

老杆火,从下往上,先是“葡萄花”,从光盘里看,串串紫葡萄发出耀眼的光芒。尹海柱说,这表示赤壁大战胜利后刘备摆宴庆功。往上是“十二连灯”,从光盘里看,一个大纸包被烧穿,掉出一串纸灯,两边各六层,层层闪亮。尹海柱说,这表示关羽被杀后刘备祭奠,两串连灯就像一幅挽联。再往上“老爷开门”,就是一个木头做的小庙,里边有机关,火烧到那儿,庙门自动打开,蜡烛自动点亮。尹海柱说,这表示“玉泉山关公显圣”。“老爷开门”之后,一方面火继续往上烧,另一方面有一根火绳连到地下,火苗蹿到东边南侧这个斗子上,再从这里蹿到八卦旗上,“这叫‘八股城’,从‘孔明巧布八阵图’来的。”至此,地面都烧完了,只剩下向上燃烧的那股火,点着了老杆上的“八角青龙”--一种造型和“十二连灯”相似的火种。尹海柱说,这表示刘备去世。最后,火烧到老杆顶端大仙鹤底下。这个火种叫“仙鹤透蛋”,白色的仙鹤展翅欲飞,每片羽毛都由人工剪纸粘贴上去。火蹿到仙鹤肚子里,再从屁股那儿喷花,之后掉下几个光闪闪的“蛋”来。“透蛋”是土话,即“下蛋”。原来仙鹤只会透蛋,经尹来庭等师傅改进,现在两翅下也喷花,以此表示诸葛亮仙逝,驾鹤西去。至此,三国故事完美告终,而老虎火,也就落下了帷幕。

观音庙,花朝节

或许,南张井焰火中的三国故事,有人为“总结”的因素,因为有些经典火种,在其他地方也有,却没跟三国联系到一起。比如仙鹤透蛋、葡萄花,亦是赵县南杨家庄村“五道古火会”的保留品种。

写到这儿,必须得讲一讲其他地方的传统焰火了。从“非遗”来说,石家庄除了南张井老虎火,还有井陉“北秀林马火会”和赵县“五道古火会”两个省级项目。都是燃放自制的火种,不同之处是,北秀林马火会突出马的造型,人挎着马跑,马向外喷花。即使是同样题材的火烧战船,也是人挎着船跑。五道古火会,品种不少,但未见人的参与表演。

中国人放烟花爆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爆竹”时代--火烧竹子发出爆裂声,认为可以驱恶魔。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将火药装在竹筒中,用引线点燃,发出更大的声响,这是“装硝爆竹”的雏形。火药的应用,一方面发展出鞭炮--以纸皮代替竹筒,专门听响;另一方面发展出焰火,专门看花。看花是一种高成本娱乐,古人首先用它娱神。基本上每个地方的火会,都和当地一座庙相关。南张井放火敬的是老母(南海观音)。北秀林马火会也是一样,而且日子就在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赵县古火会敬的是“五道将军”,正月十五起庙,焰火在五道庙跟前放。

甚至可以说,火会更多是在庙会那天举行,而非元宵节。为了显示信仰的虔诚,南张井和北秀林,都有妇女做精美面塑,抬到庙前火场上,这是供品。有接驾仪式及拉街演出,抬一乘或三乘小轿,前边锣鼓开道,后边花会跟着,表示接菩萨出来看火。有隆重的接火仪式,将做好的火种从存放地抬到火场上。放火结束之后,还要将小轿抬回,并将剩下的纸花、彩旗等在庙里烧掉。

近年,因为农历二月人们都出门忙活去了,为了照顾大家的时间,北秀林马火会将日子提前到了正月二十。南张井老虎火也从传统的二月十五提前到了正月十三。

这里出现一个疑问:老虎火敬的既然是观音,为什么没选在观音生日这天,而是提前了四天?尹海柱告诉我,他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翻遍老辈子传下来的那些发黄的毛头纸,一篇晚清人写的祝文,揭开了这个秘密。那祝文说:“大清光绪二十年,月建丁卯,时届花朝。有会首五人△△△,做火信士三人△△△,暨领合村人等,斋戒沐浴,献火贡馔,以兹以酬神之德,以兹以承述前人之志。历经年来,呈火一杆,今有善士△△△……则久欲再献火一杆,上可以报神灵之功德,下可以顺悦人情,真乃上和下睦,神喜人悦。咸歌:献银花火树兮雌雄昂昂,仰瞻映曜兮日月争光,奏新声清征兮白鸟鹤鹤,神格来享兮降福穰穰……”

“‘时届花朝’这几个字,说明就是赶在花朝节这天放火的。”尹海柱说。我回来以后查了查,还真有“花朝节”这个节日,它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挑菜节”,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习俗有踏青、赏花、祭花神、采野菜等。“南张井人过去为什么在花朝节这天放火,可能是把焰火当成了百花的一种,放焰火为花朝节增色,同时也纪念教会我们做火的祖师。”尹海柱说。

尹海柱认为,既然恢复传统,就应该考虑仍在花朝节这天放火。但是,由于国家对焰火晚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每年的放火并不容易得到公安部门的批准,另外,资金也是一个大问题。办一次火会至少花销十几万元,现在,每年放一次尚且不保,更难说在花朝节增加。南张井村支书尹国宏,积极调研,“想着把我们的老虎火,发展成像蔚县打树花那样吸引游客、有门票收入的常规旅游项目。”

南张井村与于家石头村只有三里地之隔,如何将石头村的游客吸引到南张井来看火,是尹国宏思索的一个问题。但显然,焰火的成本远远高于铁水,老虎火到底能否实现“生产性保护”,还需拭目以待。

 

编辑: 双鹏飞

相关文章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