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村医”胡荣清和她的“健康梦”
“我的梦想,就是努力让乡亲们更健康!”
“我的梦想,就是努力让乡亲们更健康!”———“轮椅村医”胡荣清和她的“健康梦”
□本报记者 王丽强
村间的水泥路上,一位中年男人正缓缓地推着一辆轮椅前行。轮椅上坐着的,是怀抱出诊箱的女村医胡荣清;推轮椅的,是她的丈夫李彦军。这条路,这对夫妻已经走了整整19年。
4月15日,时近正午,春日暖阳温暖着大地,气温接近30摄氏度。高邑县富村镇仓房村65岁的村民庞连恩正在自己家里输液。
“每天早晨,胡大夫都来给我输液,快中午时,又会准时上门,看看有啥反应。”
正说着,胡荣清的轮椅已经被推到老庞家门口。李彦军小心地把前轮抬起,让轮椅“爬”上门槛,然后猫腰用力抬起两轮后,整个上台阶的动作才算完成。
推过大门洞,又要下台阶了,李彦军小心转过身,让直径大一点儿的后轮先下台阶。
“这样颠簸小一些,媳妇也更安全。”李彦军扭头对记者说。就这样,在丈夫平稳的“驾驶”下,胡荣清顺利进入庞连恩家的堂屋。问诊、拔液、量血压,动作熟练而专业。
“高压140,低压90,控制得还可以。”听到胡大夫的话,庞连恩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儿时患病促使她立志从医
胡荣清出生于1974年,1岁时不幸被查出患有小儿麻痹。
“上小学时,当小朋友们蹦蹦跳跳上学时,自己只能拄着双拐跟在他们后面。当时我就想,长大了一定当一名医生,不让像我一样的孩子再受疾病侵害。”
身体上的残疾没有影响胡荣清学习的劲头,几经辗转,胡荣清上了藁城的一所医学院校。在学校,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由于表现出色,校方破格让她从中专部转入大专部。
1996年毕业后,经过深思熟虑,胡荣清回到婆家所在的高邑县富村镇仓房村,在取得乡村医生资格并征得家人同意后,当了一名村医。
“当时只有三间平房。在家人支持下,腾出两间房开展诊疗。很多急病患者经常半夜来敲门求诊。”
说起半夜急诊的事,胡荣清的丈夫李彦军感触最深。“最多的一天晚上,我们前前后后共出诊了7次。因为她腿脚不便,每次出诊我都得陪着,有时患者病情紧急,我就干脆背着她一路小跑赶了去。”听见丈夫这么说,胡荣清脸上露出了歉意的笑容。
由于当时村里多是土路,晚上出诊更是深一脚浅一脚。一次出急诊,胡荣清一脚踏进水坑,摔了个髌骨骨折。从那以后,她就彻底离不开轮椅了。
开始时,李彦军也有怨言。但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改变了想法。
“那年她查出了乳腺纤维瘤,到省四院做了手术。为了不耽误给乡亲看病,手术是在门诊做的,当天就出院了。谁知晚上就有一位大娘尿路栓塞,我推着她马上就去了。给患者插尿管时,她疼得泪花直在眼眶里打转。忙完回家一看,刀口竟然还在渗血。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不再上班,全身心为她搞好后勤!”
从那儿以后,家人都全力支持胡荣清的工作。而她对工作和乡亲们也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19年来,她坚持免收出诊费,小伤口上药、手术拆线、测血压等一般检查不收费。遇到家庭困难的,她还毫不犹豫地免费治疗。在业务上,她刻苦钻研,先后自学取得了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资格。
好村医赢得了全村人的信任,谁家摘了新鲜菜,做了好吃的,都记着给胡荣清带点儿来。医患和谐就像一家人一样。
“胡大夫技术好、医德高,村里人没一个不夸的。”77岁的村民李彩格说。
条件好了服务更要好
白墙红瓦,独立小院,室内药房、观察、处置等五室分开,仓房村的卫生室在一片乡村民居中显得很醒目。
2011年,市里统一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了一所集体所有的标准化卫生室,胡荣清转到村卫生室工作。
对于胡荣清来说,村里新建的卫生室就像自己的新家。每天早七时,她就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以前在家里开诊所,只有20多平方米的空间。现在,政府出资盖了100多平方米的卫生室,还配了几万元的常用设备,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作为一名村医,胡荣清无限热爱这方天地。
“庞婉茹,女,5岁,咳嗽、咳痰……”在胡荣清的诊台上,有一本就诊登记簿。刚刚上午10时,来看病的患者就有十几个了。
“每个就诊患者我都要详细登记,注明个人信息及病因,危急重症和传染病还要及时转诊。”胡荣清说,一般每天村卫生室都要接诊三四十名患者,冬天还要更多些。
说起这些年农村卫生条件的变化,干了19年村医的胡荣清感慨颇多。
“现在,政府对农村卫生是真重视。出资建了卫生室,配了设备;推行了新农合,村民就医能报销大部分费用。卫生部门对村医的补贴力度也是年年增加,公共卫生、门诊统筹加上药品零差率补贴,现在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条件好了,服务更要好。我没别的想法,就想一辈子认认真真给乡亲们服务。”
因为小儿麻痹,胡荣清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得更深。每月初她都会逐个通知应该接种疫苗的儿童家长。对于没有及时到乡卫生院接种疫苗的儿童,她就入户通知。
由于工作细致到位,多年来,仓房村的免疫规划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从没发生过一例重大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努力让乡亲们更健康
“身体不争气,还得靠胡大夫天天来回跑。”65岁的庞连恩一边量着血压,一边向村医胡荣清表达着谢意。
老庞家在农村,没别的嗜好,就喜欢多吃点儿肉,多喝点儿酒。时间一长,血压、血脂、血糖都上去了。2006年,老庞突发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度过了危险期,但也落下了偏瘫的毛病。
“这次是老庞的前列腺有些发炎,静脉输液治疗了5天,再有两天就能好。”给庞连恩量完血压,胡荣清艰难地调转轮椅,收拾出诊箱。在一旁守候的丈夫连忙过来帮忙。看得出,俩人配合很默契。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些以往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逐渐成为乡村医生的“常客”。
“我现在管理着129个慢性病患者,102个高血压患者,27个糖尿病患者。只要有空,我就上门巡诊,督促他们按时服药,合理饮食。”胡荣清说,生活条件好了,但人们的健康观念没有及时跟上。在这个只有1400多人的村庄,近年来慢性病患者正在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胡荣清深深感到,要想帮村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做大量的健康宣传工作。
走进仓房村卫生室的小院,最醒目的就是不锈钢制作的健康宣传栏。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如何预防肺结核……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旁边的白墙上,还挂着一块小黑板,工整秀丽的宋体板书,写的是麻疹防治知识。这是热心村民马连坤帮忙写的。在这位“轮椅村医”的影响下,很多村民都成了义务健康宣传员。由于健康宣传和健康干预工作出色,在全镇公共卫生考核中,胡荣清年年都名列第一。
“我的梦想,就是努力让乡亲们更健康!”这句话,胡荣清说得很清晰,也很有力。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