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本报记者 岳金宏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东眺渤海,西枕太行,北望京津,南接中原。现辖8区、11县、3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2万。目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石家庄已经成为京津冀区域重要中心城市。
石家庄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以大投入、大工程,带动全市造林绿化大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拥有林地面积达到7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中心主城区绿地面积达到8511.42公顷,绿化覆盖率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平方米。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全面改善了省会的生态和景观环境,自2011年以来,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明确思路 树立创森先进理念
石家庄市地理位置特殊,中心主城区西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缺树少绿,形成了典型的“焚风”效应;北靠断流几十年东西走向的滹沱河,造成了严重的“沙漠”效应;再与主城区不断扩张造成的热岛效应相叠加,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曾被列入全国环保城市黑名单,成为全国雾霾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可以达到净化城市空气、治理城市雾霾、减轻大气污染等诸多效果,因此对提升大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提升城市形象,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幸福石家庄”目标,出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中心主城区的绿化完善和改造提升。二是抓好中心主城区周边的环城生态绿化工程。三是在全市范围内搞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的重点绿化建设工程,同时抓好全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两侧的绿化林带建设工程,建立起全市绿量充足、结构合理,点、线、环面结合,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的生态绿化布局。
在抓好生态绿化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综合改革的说明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重要理论和“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有关“生态文明”的一系列论述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含绿量就是含金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先进绿化理念,“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正式成为石家庄人民致力改善人居环境、兴林富民的新追求。
2
科学规划 绘就创森宏伟蓝图
石家庄市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了中国顶级林业科研单位中国林科院,根据石家庄市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等情况,编制了《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明确了“构筑京津南部生态屏障、建设京津冀第三极”的发展定位,坚持“依山傍水锦绣地,林茂果丰森林城,幸福美丽石家庄”的创森理念,根据石家庄地域特点和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将石家庄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两个层次。核心区确定了“一轴两翼,三环九射,七核百点”规划布局;拓展区结合石家庄市的森林、湿地资源和生态、文化、产业特点,提出了以“一带、一屏、三网、十块、多点”为框架的格局。重点建设滹沱河自然风光带、西山森林观光翼、环城景观防护带、平原生态防护网、林果产业及生态文化板块、城乡绿色福利空间。
3
宣传发动 营造创森浓厚氛围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出席春、秋两季造林绿化动员大会,并对创森工作安排部署。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要求把石家庄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城市。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为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拓展空间。各县(市)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了全市上下抓创森工作的良好局面。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创森工作的重大意义,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电视台、街头屏幕、公交车辆、公园广场、车站机场轮番播出、设置创森公益广告,形成全天候、全覆盖的宣传态势。积极开展创森知识“五进”活动,使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
每年春秋植树季节,省市领导、部队官兵、机关干部、青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建成各种纪念林地500余块,完成义务植树700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年均达到92%以上。
4
城乡统筹 抓好创森重点工程
按照“一轴、两翼、三环、七核、九射、百点”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坚持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主线,举全市之力,先后投资130多亿元开展了一场创建森林城市大会战。在主城区绿化方面,“按照增加绿量、丰富多彩、精细管理、提升品质”的原则,新建公园34个、街头绿地100多块,主城区建成各类公园达到76个、街头绿地230块。建成省级园林单位59个、园林小区18个、园林街道15条,形成了以街道、河系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单位和居住区绿化为依托,以公园广场建设为亮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在环城绿化方面,2010年实施了三环路两侧各50米宽绿化林带建设工程,2011年启动实施了市区西部的大型西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2012年启动实施了市区北部的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2013年启动实施了环绕市区一圈的30万亩环省会经济林等建设工程。2014年在主城区外围实施了环城水系两岸绿化林带建设,建成了全长31公里高标准林水相依、林城相嵌的生态和绿化景观带。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西部平山、赞皇等八县、区的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东部的赵县、藁城等八县(市)、区的现代林果基地及农田林网绿化工程,北部的正定、新乐等四县(市)的磁河、大沙河两岸绿化工程,南部的栾城、高邑、元氏三县、区的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工程,另外还对贯穿全市境内的7条高速公路、3条高速铁路、4条国道、33条省道两侧各建设了30-50米宽高标准绿化林带。五年来,由于以上多项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先后完成造林绿化210多万亩,构建起了石家庄市多层次、多树种、多效益的生态绿化格局,提高了全市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全市城乡生态环境。
5
创新机制 确保创森顺利推进
为保障创森工作顺利进行,石家庄市转变思维、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各方力量投入创森工作。
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针对重点绿化项目,进行补贴。整合涉农资金,鼓励市场主体投资发展林业,形成政府投入主导、金融部门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五年来,全市市县两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共计130亿元,为创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造管机制。推广“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大户建设经济林,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引进绿化公司“以育代造”,建设成方连片的苗圃基地,提高绿化质量效益。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采取多种管林模式,将建管权与收益权直接挂钩,建立权责一致、建管结合的长效管护机制。
创新考核机制。每年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绿化责任状》,将绿化工作列入考核内容。制定严格的督导考核办法,采取正向推、反向查,边建设、边检查等有效措施,加大对绿化工作的督导力度,确保了绿化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丰富内涵 弘扬创森生态文化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也是普及生态文化的过程。一是开展了创森巡回宣讲演出、书画摄影展等多种文艺活动,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展示我市森林城市建设成就及务林人精神风采。二是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森林城市·绿色校园”创建主题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向全市广大城乡市民发放“创森知识宣传材料及调查问卷”10万份。三是全面加强生态文化科普基地建设。建设“全国生态科普基地”4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建设“省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6处,“省会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22个;建立“生态科普馆”3处,生态文明教育长廊3处。四是每年结合“植树节”、“爱鸟周”、梨花节、红叶节等生态节日,先后举办生态科普展50余次。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了森林与人类的依赖关系,营造了浓厚的关心生态、重视绿化的社会氛围,凝聚了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了“同呼吸、共造林”的社会共识,为建设幸福美丽石家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森林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石家庄市将继续实施《石家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让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幸福美丽森林城永驻燕赵大地,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统筹城乡绿化
普及生态文化
——访石家庄市绿委办主任、市林业局局长杨建秋
□本报记者 岳金宏
“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石家庄目前作为全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建设森林城市的意义更为重大,早一天完成创建,早一天得利受惠。”石家庄市绿委办主任、市林业局局长杨建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杨建秋说,石家庄主城区处在太行山和滹沱河夹角地带,受“焚风”和“沙漠”两种效应影响,再加上城市本身不断扩张形成的“热岛”效应,使石家庄成了新的“四大火炉”城市之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改善石家庄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2010年,石家庄市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
杨建秋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工程、大投入,拉动大发展”的思路,市政府投入财政资金80多亿元,在主城区大力实施了街道、公园、水系、林荫停车场等绿化建设和景观提升,城区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在主城区周边实施了三环路、西山森林公园、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等环省会生态绿化工程。还在市区北部实施了滹沱河、磁河、大沙河两岸绿化工程,在西部山区平山、赞皇等八县(区)大规模实施了太行山生态绿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化工程。在东部藁城、晋州等6县(市)、区实施了苹果、鸭梨、雪梨等特色林果基地工程,在南部栾城、高邑实施了以苗木、花卉为主的旅游观光园区建设工程。还在全市实施了所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绿化林带建设工程等生态绿化工程。
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较大,城市绿量大幅增加,城乡绿化水平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规定的各项指标。在中心主城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在主城区周边建成了西山森林公园、三环路两侧绿化林带、环城水系两岸绿化林带、30万亩经济林构成的环城生态绿化林带;在城市拓展区形成了以西部太行山绿化为骨架的南北“绿色生态屏障”,北部以滹沱河为动脉的东西“绿色百里长廊”,东部平原以藁城、晋州鸭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南部以栾城、高邑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由此构建起了多层次、多树种、多效益的生态绿化格局。使得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杨建秋表示,“创森没有终点”。按照《石家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至2020年为森林城市建设提升期,石家庄将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为目标,把森林城市建设质量推向更高层次,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城中林荫气爽、山区碧水青山、平原花香鸟语、乡村花果飘香的燕赵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图① 11月24日,石家庄市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图②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石家庄植物园。
图③ 石家庄水上公园。
太平河沿河景观绿化带。
5年来,石家庄以大项目的实施带动林业大发展。图为太平河绿色廊道。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