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为全面脱贫打牢基础
打好脱贫攻坚战
本报讯 (记者 岳金宏) “今天这会主要是针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之所以叫大家都来,主要是想公正评议出真正的贫困户,能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这是赞皇县西龙门村为贫困户建档立卡评议会上的一幕。2014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精准扶贫机制,为全市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使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由于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需要科学研判,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只有分清主次才能提高效率,只有选对路子才能精准脱贫。”市扶贫办负责人说。2014年,我市启动了精准扶贫机制,为每一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全面摸底核查,着重摸清了贫困家庭的人口、劳力、土地、林地、收入来源等基本情况,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帮助其寻找增收门路。从而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聚集,努力探索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北延庄村是赞皇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523户有426户是贫困户。刘玉科家就是其中之一。23年前,刘玉科移民搬迁到了北延庄村,没地没房的生活,一过就是近10年。1996年,村里给刘玉科分了2亩岗坡次地,生活情况稍微有些好转,但是仍然不尽如人意。
那两亩地,不管一年到头怎么操劳,总是不够吃。刘玉科心思活泛,开始琢磨起了养殖蜜蜂,但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刘玉科的致富梦也只是停留在了想象阶段。在去年建档立卡过程中,赞皇县扶贫部门了解到刘玉科的具体情况后,为其积极跑办资金,联系蜂源,几个月的时间,刘玉科就有了30多箱蜂,在他眼里,这些蜜蜂全都是致富的希望。“等到明年6月份我可能挣个三四万块钱,争取一二年内脱贫,以后奔上小康。”刘玉科充满信心地说。
刘玉科是我市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开出扶贫良方。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均已建档立卡、584个贫困村、4个国家级重点县指标数据都已上传数据库,使得扶持对象一目了然,不仅实现了对扶持对象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而且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检查考评的明确化、具体化,真正做到了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
找准“穷根”,“漫灌”变“滴灌”。立足建档立卡,我市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在完成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全市扶贫工作深入推进,根据各地致贫原因和特点,分类施策、因户施策,以帮助贫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开发特色资源为基础,通过资金扶持、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参与等方式,重点实施以核桃、大枣、食用菌、柴鸡、奶牛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
按照“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我市扶贫开发围绕发展基础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本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列入规划的重点村通过集中投入,重点帮扶,帮助群众发展增收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把整村推进工作与全市开展的基层建设年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结合起来,加大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同时,我市扶贫部门牢固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把产业发展作为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核心。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出来后,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帮扶农民增收工程的意见》。以对口帮扶增收、高效特色农业增收、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增收、标准化规模养殖增收、农村二三产拉动增收、支持农民创业增收等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力争通过帮班子、帮项目、帮资金、帮技术、帮发展,实现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发展一项主导产业。
理清精准扶贫思路,我市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的积极性,促进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脱贫致富的脚步也更加强劲。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