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的贵安新区2012年11月正式启动建设,从荒山野地到一座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贵安新区用“贵”在生态、“安”在群众、“新”在产业、“特”在风貌、“活”在机制的新理念、新思想,按下了建设的快进键。
是什么样的合力支撑起这样的发展奇迹?贵安新区的发展之路对我市有哪些启迪?他们的举措又有哪些可资借鉴?近日,本报派出记者赶赴贵安新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本报特派首席记者 靳晓磊
记 者 康 乾
在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和地级市安顺之间,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她的神奇之处在于这里所发生的巨变:短短几年间,白纸一样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新城初具规模。
奇迹的背后,是贵安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胆创新和探索。
贵安新区的建设发展道路,是一条加速前行之路,更是一条创新驱动之路。
敢闯敢试
扁平化管理压缩行政流程
12月8日,细雨蒙蒙。进入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大院,沿崭新的柏油路直行可到办公楼前,苍翠绿植的映衬下,一道红色背景墙上的金色大字更为耀眼:“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新创业创出新路。”
这是一句先声夺人的座右铭。
这更是贵安新区的行动指南,并被积极践行着。在新机构构建之初,他们没有沿袭原有体制进行增减,而是确立了“统分结合、扁平化、大部门制”管理模式,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更为优化,使政府职能得以更充分发挥。
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的贵安新区,土地皆来自贵阳和安顺,因此“统分结合”的“统”,即贵安新区全辖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共享政策;“分”即将新区分为直管区和非直管区,约470平方公里的直管区又被称为核心区,由新区管委会直管,非直管区则仍由贵阳、安顺管辖。
“如此可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层次开发、多方面受益的开发模式,形成直管区与非直管区、贵安新区与贵阳、安顺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竞争有序、互补多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朱麟说。
在“统分结合”基础上实行的扁平化管理,则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直管区在纵向上实行“新区——乡镇”两级管理模式,使正厅级的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直管乡镇,传统的行政流程被扁平压缩,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取消了县一级的环节,最为受益的是审批效率提高。”朱麟说,如果按照传统的机构设置,增加县一级机构后,项目审批需要从乡镇报到县,再报到管委会,其间即使是一路绿灯也难免会有时间上的消耗,“取消县级设置后,审批时间自然会进一步缩短。”
直管区的横向管理上,则创新性地实行“大部门制”,全管委会仅设置12个工作部门。虽然这是一次人员紧张条件下的探索尝试,但实践证明,办公的成本和效率均得到明显改善。
勇于创新
市场化开启共赢之门
采访中,贵安新区的诸多创新之举让记者耳目一新。这其中,就包括新区管委会的“管委会+开发公司”的建设开发模式。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朱麟用极具特色的西南“官普”娓娓道来:“贵安新区秉承‘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从成立之初,就采用‘管委会+开发公司’的模式,坚持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全部放手,市场不能不愿做的,政府先做,一旦有市场接手,政府主动让利让位。”
在实践中,贵安新区积极实施多元的开发模式,出台新区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和园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设立了4个政府授权、企业运作、自负盈亏、滚动发展的园区管委会,实现了与园区管理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如此一来,便实现了行政资源和市场配置的最大化最优化。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首先,能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比方说,政府管理园区,每年的税收是1000万元,而让企业去管理,同样能有1000万元的税收。二者选其一,对政府来说必然是后者更佳。这样,政府可以节约大量精力,把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放在提高公共服务上。
其次,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如同样是要招来一家企业,假如政府去做,必须得有专业的知识和相关的人才,倘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在与企业的谈判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沟通上的障碍,从而影响结果。
而对企业来说,其本身就是市场主体,自然对市场化运作会更加熟悉,也拥有更多的人脉,倘若让他们来做,必然会更加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朱麟自豪地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新区签约项目就达到了108个,总投资828亿元,新区融资规模净增200亿元,突破400亿元。
先行先试
政府雇员制招揽人才
“政府雇员”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实行政府雇员制也是贵安新区践行“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理念的一个突出亮点。
什么是政府雇员?据介绍,主要是指政府聘用、管理某些专门技术人才及承担部分临时性、勤务性工作人员的公共人力资源制度。
据介绍,贵安新区创建以来,各项任务繁重,但由于人员编制有限,不得不通过借调、临时招聘等多种形式调派人员。但因此造成了人员来源和结构多种多样,不便于管理,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工作效率。
为解决人员问题,贵安新区研究了国内外多种人事制度,以创新的理念探索实行了政府雇员制,以满足政府管理过程中的专业化和精细化需求,并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行政服务质量。
贵安新区的政府雇员并不好当。首先,它采取的是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与公务员招考的程序一样,“而其难度也不亚于公务员招考,以此来保证雇员的素质和水平。”贵安新区党工委政治部副主任冯子顺说,在工作中也有着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将予以辞退。
记者在《贵安新区雇员管理办法(试行)》中看到,正式的政府雇员和公务员实行同工同酬,并享有与贵安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员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
事业发展和晋升空间是雇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上述《办法》中记者注意到,贵安新区明确雇员在聘用期内,可与编制内职员同等参与非涉密岗位和非选举类中层领导干部职位的公开选拔或竞争上岗。
其中,更详细规定,高级雇员可参与副县处级职位(副调研员)的公开选拔或竞争上岗;普通雇员可参与正科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的公开选拔或竞争上岗。“有了发展和晋升的空间,我们的工作也会更有希望和盼头。”新区的一位政府雇员对记者说。
据贵安新区党工委政治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新区已在全国公开招聘雇员90名,占新区工作人员总数的将近10%。
超前规划
大手笔描绘出大未来
只有用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才能实现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大成效。这是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如何才能拥有大视野、大手笔?答案就是解放思想。如果把思想比作雄鹰,那么,只有让它突破桎梏,飞上蓝天,才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深,才能拥有鹰击长空般的气魄。
从成立之初,贵安新区就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遴选国内外知名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和专家对新区进行规划。在规划理念上,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注重山地特色和延续历史文脉,促进产、城、景、文融合。
在规划编制上,推进“多规融合”,强化规划管控,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绿线、蓝线、紫线、黄线“三区四线”,塑造精致得当的城市空间;在特色塑造上,率先编制建筑风貌导则,通过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深化,形成“现代本土、多元融合、清新亮丽、生态智慧”的独特风貌指引。
一颗水珠映照出一个太阳。位于贵安新区中心大道旁的星湖云社区,是该新区超前规划宏观大手笔中的一个微观投影。
12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星湖云社区采访。细雨浸润下,错落有致的楼房和绿意盎然的南方树木,透露着几分灵气和精致。这是附近四个村庄村民的安置小区,更是贵安新区第一块智慧社区的“试验田”。
“考虑到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小区配建了16个电动汽车充电桩。与此同时,考虑到以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小区车位的配比是1︰2,也就是说,一户人家有两个车位。”小区工作人员聂薇自豪地说。
该社区的建设,按照的是国家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并融合海绵城市理念重点打造,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生态绿色、智慧管理的新型云社区,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
站得高,必然会看得远;大手笔,才能描绘出大未来。一幅贵安新区未来高端城市风貌的美丽画卷,在这样的大视野里,已愈发清晰。
更新观念
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
贵安新区实现的“一颗印章管审批”,与传统意义上将多个部门集中在一起实行“一条龙”办公审批不同。“它的本质是将多个部门的审批权集中到一个部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贵安新区自成立以来以“先行先试”的勇气,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2015年,他们在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继续发力。8月份,该新区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同时挂牌成立,实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不断朝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环境最好”的目标前进。
行政审批局成立后,即首批划转了经济、建设、交通、城管、农业、林业、水利等方面的57项审批事项。按照成熟一项接转一项的要求,今年10月,第二批划转了商务、城管、农业、林业、水利方面的30项审批事项,承接事项达到87项。
而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后,原相关机构便不再受理、办理审批事项,今后涉及省级下放到新区经济、建设、城管、农林水等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都由行政审批局负责承接。也就是说,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以后办事就只需进“一个门”,盖“一枚章”。
市场监督管理局则整合了工商局、质监局的机构职责和卫计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责范围内的食品餐饮服务环节、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保健食品监管,以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和新区经济发展局职责范围内的酒类流通监管职责,将原来的“多头”监管变成了如今市场监管局一个职能主体。
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成立运行,则实现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城镇燃气、城市供水、城镇排水及污水管理、建设工程、公安交通、民政,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行使,有效避免了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的现象。
观念更新,盘活全局。
一系列投资、审批、执法、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探索,让贵安新区起步之始就踏上了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轨道,使新区实现了开发建设的高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将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