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首席记者 靳晓磊 记者 康 乾
从白手起家到规划体系初步成型,从荒山野岭到拉出“三横两纵”的基本骨架,从一张白纸到画出美丽贵安风景线……
短短三年间,贵安新区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骄人业绩。在奇迹的背后,是一群激情燃烧、奋力拼搏的创业者,是一股坚韧不拔、奋斗进取的强大力量,是一种夙兴夜寐、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
艰苦环境中磨练顽强意志
与设计新颖的智慧园区、规模宏大的产业基地、清新雅致的生态创业园等相比,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大院简陋得甚至有些寒酸。
12月9日,记者来到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这里看不到一座高楼,片片苍翠中,整齐地坐落着一座座蓝顶白身的两层活动板房,时有行色匆匆的工作人员,从中进进出出。
安家在这片活动板房区里的,便是谋划、指挥贵安新区建设发展的行政枢纽。
“这里是全贵州省最大的一片活动板房区,不少工作人员都把这些板房戏称为‘冬凉夏暖的集装箱’。”新区管委会新闻中心办公室主任冯沛盛说。
随意走入其中一座活动板房,薄薄的墙体抵御不了室外的寒风,屋内稍有些阴冷。但正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似乎全然不觉,“都已经习惯了,现在觉得挺好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月坦言:“刚搬进来的时候,不少同事都不适应,但这样的环境更能激发工作热情,我们既然来到这里就要适应这里、喜欢这里。”
在活动板房里的一间间办公室,除了简单的桌椅等办公设施,记者看到最多的是一张张“沙发床”——平时当沙发会客用,下班后可以放下了当床睡,“有时加班累了就靠这种沙发床才能打个盹,缓缓神。”一位姓林的工作人员说。
活动板房区分为办公区和宿舍区。在宿舍区,记者看到了贵安人的第二个“家”。踏着简易的铸铁楼梯来到二楼,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着3张铁质单人床;冰冷的铁架上,一床薄如床板的绿色床垫铺在上面,再加一床差不多厚度的军用被;旁边是三个一人多高的白色衣柜。
这些就是宿舍里的全部家当。尽管陈设简单,但真正能在这里休息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有时候忙起来,连从办公室走到宿舍的时间都没有。”新区党工委政治部的郭立中说。
寒酸的办公场所,简陋的住宿条件,但是敢闯敢试的激情却没有在艰苦的环境中退缩,反而更磨练了贵安人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干字当头书写发展奇迹
贵安新区一系列奇迹的背后,注定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锐之师。
新区自成立以来,全体贵安人以“敢闯敢试、干字当头、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精神和“苦干一年、提速三年”的工作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贵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中。
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贵安人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激情。
深夜里的贵安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容”。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大门外,深沉的夜幕让群山退隐,淡淡的路灯使时间变得悠长,偶尔一辆汽车驶过,清晰的马达声将静谧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寂。
但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大门内,却是一片繁忙景象。12月9日晚10时许,记者在大院里看到,不少办公楼的窗口仍亮着灯,有的办公楼的亮灯率能达到50%左右。
记者走进一座办公楼,轻轻叩开一间悬挂着“政治部办公室”标牌的房门。一位个头不高、略显清瘦的小伙子应声开门,他身后的电脑屏幕上是刚打了一半的一篇文章。
“这么晚了还在加班?”“正在赶一份总结材料,过两天开会还等着用呢。”这位名叫徐业成的90后小伙儿说,采取大部门制后,他们政治部对口42个市直部门,人少事多,加班成了常态,“如果第二天有重要的会议或活动,基本上都是全员加班到深夜。白天工作多,没有大块的时间写材料,只有到了晚上,才能静下心好好写一写。”
“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节假日是常事,大家都这样,习惯了。”新区财政局办公室的罗贵清对记者说,新区离贵阳市区比较远,不要说回家,有的时候连旁边的宿舍都没时间回。
这就是贵安人工作的写照,一种干字当头的工作魄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仅从贵安新区这一个平常的夜晚,记者切实感受到了新区工作人员那种夙兴夜寐、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时不我待的工作激情。
“马上就办”和时间赛跑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没雨拼命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有多大劲就使多大的力”……这是贵安新区干部职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率的真实写照。
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贵安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昆,还清楚地记得西部国际智能产业园斯特林项目发电机组调试时的情况。
当时,斯特林项目在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常遇到水、电供应不充足问题。作为指挥部和项目的主要联系人,廖昆每天下午4时许,都会针对项目遇到的问题召开调度会;每过5天都要在项目现场通宵值班,随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这样两个月后,两台25千瓦蝶式发电机提前顺利完成安装调试。两月间,廖昆平均每天协调工程时间超过10小时,累计解决各类问题500余件次。
这只是其中一例。
不干完工作不罢休,能早干完绝不拖延,能快则快尽量快。
规划编制与机构组建同步,基础设施建设与全方位招商、产业推进同步、开发建设与民生工程同步……新区工作千头万绪,等不起,“同步”——成为新区频繁使用的“战术”。
为提高发展的效率,贵安新区把近700项审批事项精简为149项,成为目前审批事项最少的国家级新区。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一对一”服务,只要企业决定落地,相关手续就有专人以最快的速度全程代办。
快速建设的厂房让企业提前投产、提前获益,高效的服务,让一个个项目迅速落地,更让不少企业产生了“被追着跑”的感觉。
月月都有项目上马,新区创下了33天33个项目破土动工的记录。但在贵安人高效率的工作中,记录随时都在刷新,奇迹随时都在发生。
倾情奉献构筑“精神高地”
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朱麟,是我们此次采访到的第一位贵安人。
12月8日晚,记者在朱麟的办公室见到他时,他正在电脑前赶写一份材料。神态稍显疲惫,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再细看,眼底布满血丝。
“连加了两天班了,有份材料急等着用,必须得尽快赶出来。”朱麟说,这样的加班早已是常态,现在已经没有了下班的时间概念,“什么时候把事干完了,什么时候也就下班了。”
朱麟告诉记者,他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已经很满意了,“现在比去年已经轻松了不少,记得刚搬到这里的第一个月,只有两个晚上回过家,其他时间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会议室。”
说到回家,朱麟说他最想的就是那两个刚上幼儿园的龙凤胎。他说,孩子生下来不久,他就来到了贵安新区,从此回家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常常是半个多月回不去,有时候很想孩子,就利用晚上的工作间歇,和两个宝贝视频聊会儿天。”朱麟说,更多的则是每天忙完工作后,在睡觉前用一点点儿时间,翻看一下两个孩子的照片。
朱麟告诉记者,他家在贵阳市靠近新区的区域,如果不堵车的话,大约20分钟就可以到家,“有时候特别想回去看看,但是真的是没有时间。”
一些熟悉朱麟的同事常常打趣他:“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20分钟的车程,而是根本抽不出那20分钟的时间。”对此,朱麟也只是无奈地笑笑。
朱麟并非个例。随着接触的被采访对象越来越多,我们渐渐发现,朱麟只是众多忙碌的贵安人中的普通一员。
为准备台湾工商界经贸代表团到贵安新区的投资考察工作,新区经济发展局负责招商引资的潘军连熬3个通宵;
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柴洪辉,每天睡觉没超过6个小时,有时到晚上吃饭时才发觉中午饭还没吃;
“我们中心只有10个人,需要对接数十个部门,负责150多个项目、70多亿元的资金。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一专多能已不足为奇。”新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副主任陈丽说。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把新区当成家,是贵安人的写照。
正是凭着“以一抵十”,甚至“以一抵百”的工作魄力,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豪气,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在这里提振,构筑起“精神高地”,贵安新区发展动力十足。
也正是这样一批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贵安人,组成了一幅幅展现贵安新区精气神的瑰丽画卷。
激情和动力从哪里来
忙,似乎永远是贵安新区的主旋律。
那么,唱响这一主旋律的动力和激情从哪里来?当记者就此采访朱麟时,他略作思考,娓娓道来:
“其一,是使命。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清楚,我们是贵安新区第一批建设者,也可以说是开拓者、开荒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疆拓土,把它建设得富饶美丽,这是每一位建设者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心中有这份使命感和荣誉感,即使再苦再累,对我们来说,也是值得的。
“其二,是事业。首先是新区的事业,这里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一想到新区的未来是那么光明璀璨,谁又舍得现在离开?其次是个人的事业,正因为苦和累,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磨练成长,成就一番作为。”
“这个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既是重大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我想通过自己的参与,见证美好奇迹的发生!”朱麟说。
诚如其言,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正因为这份责任,贵安人才能励精图治,劈波斩浪,负重前行。也因为这种使命,贵安人才能够充满激情,拥有澎湃的动力和激情。
新区工作人员王丹丹,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因为有着对新区的爱,对新区的希望,工作起来才不觉得苦和累,工作的动力也就来自于这份爱和希望。”王丹丹说。
同时,氛围的带动和感染,也是这种激情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记者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都是匆匆的脚步。这种氛围,让每一位置身于其中的人都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有一种想与时间赛跑的冲动。
“环境的影响很重要,我们新区的状况是人少,但工作繁重,具体到每个人身上,都要负责大量工作,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忙碌的工作氛围,人人争先。”冯沛盛对记者说。
在这样一片热土上,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令人敬佩的“敢闯敢试、干字当头、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推动着贵安新区阔步前进。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