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士和“碑楼子”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6-05-24 10:13:44 来源:

最初,“碑楼子”是一座“圣旨碑”,后来成为无极县朱家庄村的一处地名。那么,这座圣旨碑有什么来历呢?这得从一个叫张清士的人说起。

张清士,无极县朱家庄人,生于清乾隆年间。张清士是一个力大无比的人,一年随习武的舅父进京赶考,因为举起了一位河南公子用车拉来的一块四百多斤重的大石头而名扬京城,考官叫他三年后也来京城赶考。

张清士不光劲儿大,脑瓜也聪颖,入庠序发奋苦读。乾隆二十四年,张清士参加乡试考取举人,次年又中进士,被选入宫,授予殿前侍卫,在銮仪卫行走。

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土司索诺木、僧格桑共同叛乱,清军屡次进攻均遭惨败。乾隆三十八年,再次调兵遣将进军征讨。此次,张清士被授予守备印务,随军前往。

说起这段故事,还有一个细节:本来,张清士与和珅同在銮仪卫当差,张清士生性耿直,凭一身武艺兢兢业业履行职责,而不会阿谀逢迎;和珅却偏偏善于逢迎谄媚,为乾隆皇帝所宠。于是二人不和,和珅嫉恨在心,伺机报复。机会终于来了,和珅奏请皇上,奏折内含朝廷派赴大金川平叛者的名单,张清士也在其中。一日,和珅在朝堂上遇见张清士,从来没有主动打过招呼的和珅,这次却主动招呼他:“清士啊,你我共事也这么多年了,你武艺高强,力大无比,可是这么多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殿前侍卫,这岂不是憋屈了你。这不,如今大金川土司叛乱,皇上忧心官军作战不力。目前正是朝廷用人的时候,也是你等武艺高强之人立功报国的时候。皇上命我挑选精兵强将,征调四川。我已经奏请皇上,让你随军前往,不知意下如何?”张清士心想,和珅给的窝囊气早就受够了,与其还在銮仪卫混日子,倒不如前往大金川施展一番。当然,和珅的险恶用心,他一眼就看透了,于是不卑不亢地对和珅说:“和大人看着办吧。”

时逢皇上万寿,恩诏加封一级,张清士随军发往四川。沿途风餐露宿,也辛苦备尝。旋即快马来报,钦差降旨,补授张清士为建昌镇右营督司,封其父如公官、其母戈氏为太宜人、其妻赵氏为宜人,显亲扬名。张清士感激无已,力图酬报。

张清士本为都司,正四品武官,位次于游击。清兵时常减员,张清士便时常代理游击(从三品)、参将(正三品),总理营务,称协标都司,莫不恪尽职守,游刃有余。金川是地名,大金川是一条河名,即大渡河的中游。这里山势险要,山头碉楼林立。张清士率领士卒,冒着土炮射来的石头和弓箭射来的箭雨,攻下卡子鹁鸽崖,他欣然道:“吾之所以图报皇上者,此一举也。”于是士气大振,所攻即破,占获碉卡甚多,大功告成之际,奏凯立而可待。不料,这年四月中攻打格字山梁时中了敌阵的埋伏,身陷绝境。张清士不避艰险,视死如归,当时腿已负伤,粮草断绝,看来难免一死;士卒多已战死,身边只有一名马僮,暂时隐藏在蒿草丛中。几天没有吃东西,他就让马僮去找吃的。谁知马僮走后,土司放火烧山,张清士为国捐躯,时年三十五岁。《清史稿》卷三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一十六载:“……军尽覆,同死者都司张清士、陈定国等二十五人。”

消息传到京城,和珅向皇上的禀报却成了另一个版本:张清士投降了金川土司。这岂不是大逆不道?皇上大怒,于是拟旨抄家、灭坟,已经差人降旨去了。

马僮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京城,向皇上报以实情,皇上第一反应便是差遣快马加鞭,将尚未出京门的钦差大臣追回,收回圣命;另外拟旨彰表忠魂:赐其父千总之职,并历代子孙世袭;其母、其妻为四品诰命夫人;朝服一件,加三品顶戴花翎;朝廷划拨银两,命知县负责重修张家故宅,扩其形制,并刻石立碑于村西口,各路官员过此,必下马来拜。

话说到了晚清,那些官员因嫌麻烦,便绕过此处从村南路过了。张家后人张大环就把“圣旨碑”移到村南官道旁,并建碑楼,村人俗称“碑楼子”。各路官员再也绕不过,不得不下马参拜。“碑楼子”一丈多高,青砖垒砌,正面中间镶嵌石碑,上刻“大清节烈张公清士神道碑”,背面刻其事迹,以昭告后人。

“碑楼子”后来毁于“文革”初期,而“碑楼子”作为庄稼地名,延用至今。 张国庆

编辑: 张小波

相关文章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