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小街巷,感受改造前后变化——
小路也靓丽,生活更舒心
改造后的槐北路不仅路面平坦、整洁,道路两侧还修建了花池,增绿、种花等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了这条路的档次。 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近年来,我市通过对市区小街巷大规模的集中综合整治,使绝大多数的小街巷基本达到路面平整、管道通畅,不少小街巷还进行了绿化提升改造。小街巷也变得靓丽迷人了。图为整修后的跃进路。
本报首席记者
张 震 摄
小街巷托起大民生
城市里的小街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据统计,我市70%以上居民小区都聚集在小街巷周边,小街巷已经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小街巷的路况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附近居民的幸福指数。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小街巷曾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么路灯不明,要么道路难行,或是垃圾乱堆、污水常流,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因而,在城市发展中,小街巷的治理成为了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课题之一。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小街巷整治工作,不断开展小街巷整治工程,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每年选取数十条、近百条群众反映强烈的小街巷进行整修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城市交通和整体形象,提升小街巷周边居民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指数。
其中,在2009年,开展了省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小街巷整修工程,由政府出资,一次性对304条小街巷进行了全面整修、治理,改善了近百万市民的生活和出行环境,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为民分忧,为民解难,为民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决心。
到了2014年,在市政府确定的2014年利民惠民实事中,小街巷整修再次入选,对主城区内的100条背街小巷进行了彻底整修。2015年、2016年,我市小街巷整治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
多年来,通过对市区小街巷大规模的集中综合整治,使绝大多数的小街巷基本达到路面平整、管道畅通、街灯明亮、秩序井然,使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环境切实得到改善,并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坑洼小街巷变身通畅“舒心路”
华西路(维明大街-中华大街)排水改造工程在今年6月份顺利完工,并实现通车。此次改造,不仅重新铺设了路面,更将排水系统改为雨污分流,进一步加强了该路段的排水能力。
“过去这条路的路面和便道破损严重,一到了雨季总是排水不畅,平时来来往往的人和车辆就多,再加上还有医院和学校,很不方便。现在修完了心里可高兴了!”看着眼前崭新的柏油路面,家住附近的李先生说。
据市城管委道桥处有关人士介绍,华西路过去路面沉陷、网裂严重,道路两侧人行道破损,且排水管道使用年限较长,排水不畅。通过改造,新建了雨污排水管线、翻修道路、更新了便道。
而在5月下旬,经过一个月的施工,槐北路(富强大街-建设大街)大修工程也宣告完工,实现通车。
这些是近年来我市小街巷综合整治工作的延续。回看那些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小街巷,在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整治后,不仅展现出了新的模样,更赢得了市民的广泛称赞。
码头街是2014年小街巷整修工程中的一条。曾经坑洼的路面、难以及时排走的积水,让附近单位、居民倍感不便。经过彻底整修,这条城市深处的小街巷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让周边居民赞不绝口。
友谊大街小学附近两条狭长的胡同,是孩子们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附近居民和学生家长都很发愁。桥西区政府出资20万元进行了整修,如今的路面光洁平整。
“再也没有坑坑洼洼了,平整多了!”“不仅路好走了,下雨也不淹了!”“现在走在巷子里,心里舒畅多了。”……回看那些完成整修的小街巷,看到的是崭新的路面、整洁的街景;听到的则是市民们幸福的心声和真诚的赞美。
随着我市小街巷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条条破烂不堪的小街巷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过去的“堵心路”、“泥土路”,变成了“舒心路”、“畅通路”。
打造“一街一特色”的小街巷
沿街建筑基调以灰色为主,突出老街巷“白墙灰瓦”的特色,围墙上竹、梅等图案栩栩如生,与建筑浑然一体……这是水源街道路景观整治后的效果,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极具特色。
小街巷整治工作中,我市在实现小街巷基本功能的同时,更加突出特色、注重细节和人性化设计,在考虑整条街的建筑风格、居住人口等要素基础上,选准定位,从色彩、绿化、安全等多方面打造高品位的特色街巷,提高环境舒适度。
比如在新华区,“我们不是修修围墙、补补便道砖这么简单,而是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按照‘一街一特色’的理念,在考虑整条街的建筑风格、居住人口、文化内涵等要素基础上,准确定位,最终从建筑色彩、绿化小品、牌匾规范等多方面打造高品位的特色街区。”新华区有关负责人说。
该区在对红军街进行综合整治时,考虑到周边居民以军队和干休所居多,整条街的风格突出了“红色精神”。其中,围墙参考西柏坡建筑的“黄墙灰瓦”,低矮建筑采用灰色和红色;针对街道的步行功能较强、人行道较宽,还设置了防腐木座椅、防腐木花箱,注重细节和人性化。
同时,在九中街的整治中,充分考虑周围校园的人文氛围,在围墙上开辟“城市印象、城市画板、城市印记”等板块,设立专门的“涂鸦区”,打造成文化味突出的特色小街。
桥西区也按照“一街一品位、一街一特色、一街一文化”的思路,对多条小街巷进行了综合整治,包括拆除违章建筑,清洗、粉刷楼体、围墙、护栏和规范更新广告牌匾等多项措施。
除此,在小街巷综合整治工作中,各区都要求先对街道进行文化定位,再根据要求确定施工方案,并专门聘请专业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各条道路的独有特点,从装饰色彩、绿化小品、门头牌匾等多方面科学提升品位,打造特色小街巷。
在高品质改造、整治小街巷的基础上,我市还制定《关于城区小街巷环境卫生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对小街巷环境卫生实行标准化管理,彻底解决小街巷清扫保洁质量不高、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绿化“短板”变得靓丽迷人
由于小街巷的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曾是城市绿化的“短板”。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小街巷绿化工作,通过增绿、种花等,提升小街巷的绿化档次和生态小环境。
春天虽已过去,但一些小街巷中曾经盛开的鲜花,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建胜路上的蔷薇;汇通路分车带内的樱花;光华路上的碧桃、棣棠;休门街上的榆叶梅;苑东街的棣棠……
“四中路上新建了这些花池后,不仅路上有了更多的花香,还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地方,真是太好了!”坐在四中路新建花池边沿上休息的井女士笑着说。
记者在四中路平安大街交口以东看到,道路两侧的便道上新建了一些高低错落的花池。花池内所种植的花卉品种不同,色彩搭配适宜,令人赏心悦目。
与过去街边绿地不同,四中路边的花池材质为花岗岩,高约30厘米左右,花池边沿较宽,适合路人坐下来休息。而细看这些花池,也改变了以往整齐划一的形式,采用了高低错落、功能多样的模式,花池高度30-50厘米不等,长度也从2.5米到15米不等,使整条街道更有层次感。
据介绍,这是今年我市开展的主次干道和小街巷绿化提升工程,其中,重点对老旧小区比较集中的主次干道、小街巷以及街旁绿地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在街道的便道上、行道树之间,建成高低错落、功能多样的花池。
“这些花池既是城市的道路景观,又可以作为城市家具,方便市民休息。”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在此次绿化提升中,包括了四中路、槐北路、槐中路、水源街、塔南路、华西路等多条小街巷。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此次绿化提升改造中,主要在花池内种植各种时令花卉、宿根花卉、花灌木等植物,增加道路绿化中的色彩,丰富次干道及小街巷园林景观。尤其一些小街巷,绿地面积少,或者仅有行道树,通过花池的增建及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不仅可以增加植物层次,还增添了园林景观色彩。
一街一巷总关情。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大力开展小街巷整治工作,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变了市民的生活和理念,有力推动了全市文明城创建活动的开展。
路平了、灯亮了、景美了,下水道通了、百姓笑了。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条涅槃重生的小街巷,近距离观看它们现在的模样,记录曾经的变化,并感受这变化给整座城市所带来的影响。
征稿启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个市民既是城市文明的最终受益者,也应是文明城市的直接参与者。文明从市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等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人人都应成为城市的“窗口”、“名片”和“品牌”。市民可以谈谈对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识、意见、建议,以及感受到的身边变化等等。
投稿可发送至qipengna@126.com
本报首席记者 靳晓磊/文
创建文明城 你说我说
·
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否,人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活动的不断深入,我欣喜地发现,市民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马路上,机动车刺耳的喇叭声少了,司机招手致意、相互礼让的多了;小区里,乱扔垃圾的少了,邻里相见相互打招呼的多了;公交车上,拥挤抢座的少了,给老年人让座的多了;饭店里,酒后叫骂闹事的少了,好友聚会文明聚餐的多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交车上,有时还能看见随手丢下的泡泡糖,斑马线前,偶尔还能看到闯红灯抢行的行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如果人人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用语,文明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和谐惬意的生活环境。
——市民张萍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涵盖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关系到全市人民幸福指数的大事。不仅涉及环境卫生,更涉及文明素养的提高。只有市民的认识到位,政府部门责任明确,才能形成合力,确保创建文明城市的成功。
——市民赵琛霞
以前,我居住的小区内还有卫生死角,自从开始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后,社区志愿者每周都进行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现在小区内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从我的感受来说,我觉得创建文明城是好事,对城市、对市民都意义重大,石家庄的每位市民都应该支持。
——市民孙振芳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