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聂荣臻同志居住的房屋至今仍保存完好,门口的石碾仍在发挥着作用。

井陉(路北)县政府期间的县大队、县公安局旧址。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井陉(路北)县政府县长齐维礼(左二)看望当年的房东冯拾金(右一)。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泉水似米汤 帝王留传奇
从市区出发,沿石太二通道一路西行,在这条高速路上河北境内的最后一个匝道收费站——大里岩收费站驶出后,再走一段省道和县道,便来到了米汤崖村。
米汤崖位于井陉西北部山区,坐落在一条山谷里,距离井陉县城37公里,隶属于辛庄乡,是一个拥有米汤崖、孤山和臭水3个自然村,63户、246口人的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草木郁郁葱葱,泉水淙淙,每一座房屋、每一块山石都是一个故事。
据井陉县志记载,米汤崖早在汉代末年就有了村庄。说起“米汤崖”这个特殊的村名,村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走国时,曾经路过这里,因为一路奔波,饥渴难耐,便在山崖下饮山泉水解渴。当清凉甘甜的泉水进入口中,他觉得这里的泉水与别处的不一样,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就好像米汤一样,既解渴又充饥。后来,人们就把此处山崖称为“米汤崖”,立庄后村庄就叫米汤崖村。
品一口米汤崖的泉水,味道虽然不似传说中的有米汤的味道,但入口甘甜,的确不同一般。据村党支部书记冯志国介绍,虽然地处井陉西北部山区,但这里泉水丰盈,吃水一点都不困难。为了方便群众吃水,村里打井将泉水引进每家每户,“这里的水层很浅,在十来米的地方就能出水。”如今,米汤崖的每一户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而且像城里一样,全天都不间断地供水。
群众基础好 抗战成中心
拥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身价”自然非同一般,而在抗战时期成为井陉(路北)县抗日领导中心,又为这个村庄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冯志国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米汤崖及周边各村是井陉(路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隶属于晋察冀边区。1939年2月,中共井陉(路北)县委、抗日县政府以及所属武装、抗日群众团体移驻米汤崖、黑水坪、大洛水,这一带成为稳固的抗日根据地。“井陉(路北)县抗日政府在米汤崖驻扎了七年的时间,就在村民冯拾金家。”
在村里,还保留着当年县政府各机关旧址以及聂荣臻在这里住过的房屋。84岁的许全全老人说,那时候他也就八九岁,只记得他家东屋住进了一个陌生人,门口有两个挎着枪的人走来走去。因为当时特殊的形势,村里的人谁也不知道来的是谁、也没有人去打听,“只有几个干部知道住在这里的是谁”。等门口见不到那两个挎枪的人,人们才敢互相打问,“这才知道是聂荣臻在这儿住了四夜。”
在这里,抗日政府实行了“统一累进税”。干部深入村镇,对土地、产量、人口、工商经营收入及应征、应免税的项目进行逐户调查,由群众按户评议,最后按“统一累进税”率征收粮款,不但有效地鼓励了农民和工商业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而且减轻了群众负担,繁荣了根据地经济,对巩固抗日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这里,抗日政府还实行了新的政治制度——民主建政,开展了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运动。先是进行了村政权选举,之后进行了区政权选举。1940年8月,井陉(路北)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在米汤崖召开。由县政府县长齐维礼作了前段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计划的工作报告,120名代表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无记名投票选出县议会议长、副议长、议员和候补议员,最后选举出了县政府县长。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大会召开期间,米汤崖一派喜气洋洋,村口用鲜花、松柏搭起了五彩缤纷的牌楼,墙上、树上粘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呈现出节日景象,欢庆民主建政的新阶段。1943年8月,在米汤崖又召开了井陉(路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两次大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冯志国指着村子纪念碑前的广场说道。
在这里,抗日政府领导群众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直到现在,在米汤崖村东紧傍公路的山崖上,还能清楚地看到写在崖壁上的标语“动员妇女参加春耕”。据村里的老人回忆,这是抗战时期的标语,时间应该是在1943年左右。
无名烈士墓 山中寄哀思
在当年召开井陉(路北)县代表大会的地方,矗立着一块纪念碑。碑身风化严重,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这是1944年县政府为牺牲的烈士建的一座纪念碑。”冯志国说,1998年,村里又原样复制了一块纪念碑,如今安放在村子高处一块平坦的开阔地,同时修建了一座纪念亭。
在这块纪念碑上,记录了当年县政府牺牲的抗日烈士,其中有两位就是在挂云山战斗中牺牲的:王香妮,22岁,建屏东焦,区大队部妇干,中共党员,在挂云山战斗牺牲;孔瑞瑞,21岁,建屏东冶,区妇救会主任,中共党员,在挂云山战斗牺牲。
纪念碑上记录的烈士有名有姓,但在米汤崖村北山坡的密林中还掩埋着30多位无名烈士。村中唯一健在的建国前老党员、87岁高龄的李南看老人介绍,当年在百团大战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的战士被送到设在米汤崖的救护站治疗,由于医疗条件差,有许多重伤员不幸以身殉国,在众多牺牲的烈士中,没有部队番号和家庭联系方式的有30多人。“我小时候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还能记得当时的一些情况。”老人说,烈士牺牲后就被乡亲们掩埋在山坡上,当时就用木板标示烈士埋葬的位置。“后来大家就用石块堆放在坟头当作标志。”经过了70多年的岁月,如今这些石块已经风化,和30多位烈士的坟茔一起掩藏在山间浓密的灌木丛中,但山间一块块挺拔的青石,仿佛就是烈士们高昂不屈的头颅。
“村里计划将现有的红色资源整合起来,再对无名烈士墓进行修整,让长眠在这里的无名烈士们安息。”冯志国希望能有投资方前来考察投资,尽快将这里打造成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红色的历史传承下去。
在井陉县西北部的一条山谷里,有一个山清水秀、草木茂盛的千年古村——米汤崖。这个古老的小山村,不仅流传着与一代帝王刘秀有关的传奇故事,而且在7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抗日军民又在此书写了一段红色历史。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