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定元曲博物馆内景。

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在阳和楼上成就了它在真定的辉煌。(资料图片)
□畅朝晖
真定是元曲最早的活动中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这首散曲小令,可说是最脍炙人口的元曲(散曲与元杂剧的统称)作品之一。元曲与唐诗、宋词比肩,被誉为中国三大古典文学形式之一。在元曲的发展中,真定(今正定)是个闪亮的名字,真定元曲作家群更是星光熠熠。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论著,书中所录元杂剧兴盛时期的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真定作家7人,作品45种,分别占总数的12.4%和13%。以一座城与全国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了。
真定(今正定)是元杂剧的发祥地。元代的真定异常繁华,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真定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顽固。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社、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文人雅士则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研讨作品,交流心得。毫不夸张地说,元曲就诞生于阳和楼前那一片“勾栏瓦市”之中。
据明万历年间臧懋循编的《元曲选》和当代人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记载,当时的元曲作品共计162种,而真定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有14种。其中白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正卿、史天泽、江德润、史樟等都是真定的名家,比马致远、王实甫早几十年。
真定人李文蔚一生共创作杂剧十种,尤工散曲,以《燕青博鱼》为代表作。他与白朴是好友,二人常以“经卷琴囊,酒樽诗笔”相伴为乐。
真定元曲作家尚仲贤创作的《柳毅传书》神话杂剧,是一个数百年流传不衰的爱情故事,解放后被编排成神话电影,广为传播。
真定元曲作家侯正卿是一位盲人,他不以盲疾自弃、不以年高废学,90多岁仍有作品问世,其散曲和杂剧在当时颇负盛名。
与此同时,真定名角汇聚,演出频繁,也推进着元杂剧的繁荣,使真定呈现出元杂剧创作与演出双星辉映的盛况。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做过这样的评价:“在研究中国早期戏剧的时候,正定就是一个避不开的地方。”真定元杂剧把中国戏剧第一个辉煌的春天装扮得异常美丽。
真定成就元曲大家白朴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白朴地位显赫,是真定成就了他的元曲生涯。
白朴,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他生于金末,长于乱世。幼年时遇汴京(今河南开封)之乱,元军大举进攻,两年后汴京被攻破,金主出降,元军大肆掠夺。在汴京遭受空前的浩劫中,白朴的父亲白华随金哀宗出奔,母亲张氏死于浩劫。白朴跟随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北渡避难,后随父迁居真定(今正定)。50岁之前,白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真定度过的,他终身不仕,完全沉浸在元曲创作的世界里。他从市井民间汲取营养,找寻创作灵感,他的杂剧火爆了瓦市勾栏,铸就了元曲巅峰,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真定元曲作家群。
白朴的传世杂剧杰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其中,《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被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价为“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裴少俊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首。
在正定城南有一座阳和楼,按中国建筑专家梁思成的说法:“(阳和楼)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在元代时,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阳和楼和楼前的木牌坊、石狮子、青砖灰檐的民居店铺,碧瓦红墙的寺院庙宇,加深了白朴的艺术积淀,点燃了他的艺术才华,使他的作品将高妙的才情与活泼的民间文学水乳交融,并具有浓厚的市井色彩、通俗之美。
2005年,元杂剧《墙头马上》被列入石家庄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白朴,为正定历史文化留下了厚重的一页。
如果说正定是元曲避不开的一个地方,那么史天泽则是元曲避不开的一个人物。元代初期,战祸南移,真定在元军镇守将领史天泽的治理下,经济文化较早得到恢复,成为乱世里的世外桃源。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说:史天泽“治真定也,披荆棘,驱狐狸,开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剧郡,四方之都会”。史天泽是一位汉族将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喜爱填写散曲,其子史樟更是元曲名家,他们父子都喜欢结交文人名士。元代文学家苏天爵记述:“四方遗老咸往依焉”;元代文学家王恽也说:“名士流寓失所,知公(天泽)好贤乐善,皆来游依”,又评价“遂使战乱岁月,真定文学蔚然”。有这样的一座城、一个人,元曲由此生根、发芽、开花,便不难理解了。
元曲博物馆传承元曲魅力
元曲无形的历史文化价值该怎样用有形的载体展现呢?正定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民国年间的马家大院改造为元曲博物馆,既是对元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年轻”的博物馆与“上了年纪”的大院相得益彰,大院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定元曲博物馆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走进位于古城中心位置的博物馆,三进四合院,重重叠叠,曲径通幽,把外面的喧哗一下子挡在了院外,令人感觉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置身另一片时光。大院正房面阔三间,两厢各三间,进深二间,中式朱红木门窗,灰瓦硬山房顶,古色古香,显得幽静而雅致。
走进元曲博物馆第一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比真人略高的白色石头雕像,这正是白朴。只见他右手压在立石之上,左臂自然后背,浑身上下透出儒雅脱俗的气质,清风傲骨、平民情怀呼之欲出。
左侧厢房还专门辟出了一间白朴书房。只见白朴站立在书案旁,提笔展卷,构思故事、酝酿佳句,书童在一旁静候……仿真的人物和场景直观再现了这位元曲大家创作的过程,也使得这座博物馆更有了灵魂,更具了生命。
博物馆分设五个展厅,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为主题,总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虽说博物馆并不算大,但展品丰富多彩,展示手段也多种多样。墙上以白朴、李文蔚、戴善甫等为代表的正定元曲作家群浮雕栩栩如生,展板上《柳毅传书》、《陶学士醉写风光好》等明代刻本插图简练传神,展柜中元代磁枕、与元曲有关的古书籍,堂鼓、中阮、琵琶等乐器与戏服,让人增长见识、大开眼界。阳和楼复原模型再现了当年楼上楼下热闹非凡的场面,似乎有声声吆喝叫卖穿越时空而来。最后的三进正房内还设置了小舞台,仿佛有婉转的元曲唱腔萦绕于耳际。当然,这座博物馆也不乏现代元素,多媒体、大屏幕,古韵新风,古典现代,增加了观赏的互动性和时代感。
元曲博物馆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保护、传承与弘扬,也让我们现代人得以近距离感知元曲的艺术魅力。元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正如正定这座文化名城,几经沧桑,而今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元曲作为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的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其早期的创作和演出中心就在真定。以白朴为首的真定元曲作家群,为元曲的萌生和繁荣立下了丰功,在中国戏曲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写下了璀璨的一页。在不久前开放的正定元曲博物馆里,展厅陈列的堂鼓、唢呐、中阮、琵琶等元曲伴奏乐器,以及展墙上的介绍,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元曲。走进这里,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馆内播放的元曲小调浅吟轻唱。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