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人物
采访动机
画者姚淑龙
姚淑龙用10年精力,将毗卢寺壁画再现。这一切所为何故?
文/本报记者 丛俊儒 图/本报记者 张海强
10月6日下午,当53岁的姚淑龙完成最后一道“沥粉贴金”工艺之后,内心感到一种释然。环顾这堂拼接起约36.8米长的毗卢寺壁画,回想起临摹这堂壁画的10年岁月,姚淑龙感觉所有的坚持都值。驰名中外的毗卢寺壁画,按照原比例,在当代人手中,用传统工艺,又一次呈现出了它的魅力。
姚淑龙没上过专业的美术院校。他的绘画基础,来自于小时候对绘画的热爱,以及父亲与兄长的熏陶。中央美院毕业的父亲,曾经悉心教导他作画,幼时手中那些连环画与小人书中的人物,都是他临摹的范本。
姚淑龙经历丰富,做过工人,跑过业务,在90年代初下海经商,生意一度做得风生水起。姚淑龙忽然想从热闹场中退出来,“工作是谋生,但我真正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多留给自己一些时间,这会更有意义。”
2004年,姚淑龙选择的生活方式是每天在画室作画,强迫自己静心。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适应。
2005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与画技的磨练,他决定要将毗卢寺中毗卢殿内精美的壁画临摹下来,不光是用笔画,还要做“沥粉贴金”工艺。
毗卢寺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的经典上乘之作,不少业内人士将其与熟知的敦煌壁画相提并论,可见其艺术价值。
姚淑龙要完成的,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毗卢殿内那堂六壁十彩壁画。也许真与这堂壁画有缘,他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忽然想起,数年前,曾收购过一部分临摹白描底稿。翻出当初的底稿,正好用来练线条。之后就是频频到现场观看,在各种资料中梳理脉络,姚淑龙逐渐有了自信。
全堂壁画的白描稿,一遍画完就要用一年时间,姚淑龙连续画了4遍。每天他是来画室最早,走得也是最晚的,关着卷帘门作画,有几次一连在画室住了一个多星期。
毗卢寺壁画,讲究“重彩勾填,沥粉贴金”。壁画颜色为矿物和金属染料。姚淑龙也是以这个目标为准,购买金箔等各种材料。这些年前后买材料,就花了几十万。
材料买回来如何按照配比调成适合的胶,如何用调好的材料对壁画进行上色,如何进行沥粉贴金,是个挺费工夫的事。因此他反复做实验,记录每次配比数据,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掌握了这道工艺。
10年,专注做这一件事,他做到了!守住了寂寞,也守住了自己的梦想!
见过他临摹壁画的朋友,都叫好。色彩艳而不躁,人物发丝逼真,不过姚淑龙认为,这只达到了原壁画作品的六成。“因为古代的工匠们是用生命作画。”
姚淑龙说,下一个10年,他想创办一所传统壁画的专业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壁画,让技艺与工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我想坚持做下去。”他说。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