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台,从上古走来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7-04-18 09:24:47 来源:

4月14日,农历三月十八。“羲皇圣里”新乐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在伏羲台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共同拜谒这位位列“三皇五帝”之首的人文始祖。而作为其依托的伏羲台属新石器时代古遗址,2013年被宣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贾敏杰

新乐古称新市,地处华北平原。相传远古时期,人类始祖伏羲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新乐市区向北两公里,有一个何家庄,现存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伏羲台。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何家庄这座普普通通的北方乡村就会突然变得格外热门起来。来自四邻八乡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聚集到这里,参加为期四五天的庙会。这个习俗在当地由来已久。

“羲皇圣里”的元代遗存

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诞辰日,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何家庄村就会举办庙会和各种庆祝活动,向伏羲表达敬意,祈求幸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的传统节日——三月十八庙会。据说,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上千年。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座古代的高台建筑在节日的喧闹中默默矗立,这就是新乐伏羲台。

绿树掩映下的伏羲台,古朴而沧桑。分布在伏羲台门前广场左右两侧的10尊伏羲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地展示了伏羲的十大功绩:结网罟教民渔猎,养牺牲以充庖厨,尝百草始制九针,种五谷转向农耕,间房屋形成聚落,制嫁娶肇启文明,作甲历始有年月,画八卦以展民用,造琴瑟傩庆升平,龙图腾团结一统。

今天的伏羲台,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又叫“人祖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都建在高5米左右的夯土台上,并且一层层地逐渐加高,形成高低错落、重点突出的平面布局。

伏羲台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六佐殿、龙师殿和寝宫。据了解,在历史上,新乐多次遭遇战乱,伏羲台原始的建筑大多被毁,历朝历代都曾经重修多次,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庙宇和殿堂,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修建的,但是有一座建筑却是一个例外。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在一根柱子的顶端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瓦刘三”的字样,据此人们判断,十王殿是伏羲台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部分,现存的梁架大部分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遗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正脊的花饰突破了一般的北方建筑特色,其表现手法并非官方所规定的式样,带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古朴大方,非常罕见。六佐殿的梁架大木为自然型材,不加斧凿,保持了元代以前的制式和风格。四根金檐柱用当地黄山石制造,斧凿为粗面不等边八角形状,坚固耐久,古朴壮观,同样体现出元代粗犷大气的时代风格。

今天我们看到的龙师殿和寝宫,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其原址上复建而成。龙师殿是伏羲台的核心,相传是后人为纪念伏羲始创八卦而修建。此台是整个伏羲台的制高点,台形似八角,寓意八卦八方。这里的其他建筑和各种图形也都蕴含着神秘的八卦含义,就连前殿前两株古柏亦有阴阳之分。

在伏羲台的东部,还有一座华胥庙。此外,这里至今还保存有九通明清时期重修伏羲台庙碑,这些碑刻分布在六佐殿北侧及龙师殿南十八级台阶两侧。

高台之下埋藏的秘密

在伏羲台旁,考古专家不仅发现了距今5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残片,还推断至少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已有大规模的建筑群落。这似乎与当地流传了千年的祭拜人类始祖伏羲的传统有着某种吻合。

在原新乐文物管理所所长相振稳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伏羲台周围还留存有比较完整的人工夯土城墙的痕迹,它高4米、上宽3米、下宽8米,总长度达到了1200米,可惜现在城墙已经荡然无存。通过调查人们发现,伏羲台共分为上下三层台,用当地的夹砂黄土罗叠堆集而成,第三层台呈现不等边的八角形,又称“八卦台”。传说伏羲始画八卦于此。伏羲台总高约27米,主体建筑在方圆十几公里清晰可见。

但在古代的典籍中,关于新乐伏羲台最早也最可靠的记载是《魏书·地形志》里的文字:“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塚,义台城,新市城。”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伏羲台目前最早的文字“出生证明”——汉代。这个答案,没能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反而更让人想知道究竟什么时候就有了这座伏羲台。

伏羲台上依然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的脚下沉睡着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院子里残存的明清碑刻上面记载着伏羲台的历代变迁,记载着伏羲氏的功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碑刻上的刻文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立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这块《重修伏羲庙记》石碑上,当年的修缮者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创建者不知始于何时,鼎新者不知历更几代。”

2001年,几位正在伏羲台周围植树的何家庄村民,揭开了伏羲台神秘面纱的一角——他们陆续挖出的一些陶器残片和建筑构件,大多是商周时期的。经过整理发掘,人们发现在伏羲台台基周围及周边地带一米多的浅表地层到处都有商周、战国、汉代早期灰陶、夹砂灰陶,除此之外,还发掘出不少带有云纹、回纹等纹式瓦当等建筑构件,在这其中,大量带有精细绳纹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它们的材质和花纹代表了典型的商周时期文化特征,直到今天,这样的粗陶残片在这里的地面上仍然随处可见。这次发掘,将伏羲台的年代上推到了商周时期。

2006年,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文物抢救性挖掘中,出土的文物使新乐伏羲台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考古工作者在大量的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当中发现了一些零散出现的泥制橙红色陶片。这些陶片也装饰有细绳纹,有的表面上还呈现出紫红彩,它们与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比对,它们被认定是双耳小口尖底陶瓶、彩陶钵和夹砂绳纹陶罐的残片,属于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存。

伏羲文化的代代传承

在新乐的城市乡村,自古以来就一直流传着关于伏羲的种种传说。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伏羲不仅仅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始祖,更是生动熟悉的传奇。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惟有伏羲和女娲得以幸存,他们乘坐一只大葫芦随波逐流,漂到一处土岗前停了下来,他们便在这里弃舟登岸,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处土岗因此叫做葫芦头,而土岗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新乐。洪水退去之后,大地一片荒芜,为了人类的繁衍生存,伏羲和女娲在这里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传说刚出生的婴儿被裹在一个肉团里,伏羲用剌孩草的叶子划开包裹婴儿的肉团,这些小生命才呱呱坠地。随之,剌孩草的叶子一半变成了红色。伏羲又把孩子们放在一个池塘里用清水洗去身上的污迹,使他们健康成长,池塘的池水也随之变成了红色。

今天,我们在新乐依然还能看到一些传说中的遗迹。何家庄东北方向的一处土岗,传说就是伏羲和女娲从水中登岸的葫芦头,现在建有凉亭供人们遐想。而位于伏羲台旁的那个水池,传说是伏羲清洗孩子的地方,人们叫它浴儿池。还有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植物,它们就是剌孩草。据当地的老百姓说,每年到了秋天,剌孩草就会呈现出一半鲜红一半嫩绿的颜色,非常好看。其实这就是一种禾本科植物,学名叫做黄背草,也被俗称为菅草,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各个地区。

这些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在新乐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除了这些传说故事之外,在新乐,人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实际存在的历史遗迹。当地人坚定地认为,它们与伏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证明了伏羲在这里的生活轨迹。

在距离何家庄二十多公里的新乐县城旧址,曾发掘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景羲”二字。相振稳介绍,这处清代建筑遗址原先是一座学校,“景羲”就是它的校名,这个名字既表达了清代的新乐人对伏羲的思慕和敬仰,更显示出他们继承伏羲文化传统的良苦用心。

不只是学校如此,就连新乐县城中的一些古老的地名,也带有伏羲的影响。根据地方志记载,新乐县城的南城门叫作景羲门,寓意出门十多里便是伏羲台。而“羲台晓日”、“浴池流红”都被列为古代的“新市八景”。

琅琅的读书声如今仍然响彻文庙遗址,古老的伏羲文化依然在这里传承。对于新乐人来说,伏羲不仅仅活跃在民间的传说记忆里,它早已是深深根植于这片乡土的文化传承,成为这座古老城市的一张名片。

如今,何家庄的三月十八庙会也有了新的名称——伏羲文化节。每年都有数以万计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到这里寻根问祖、祭拜伏羲,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盎然生机。

编辑: 孙丽君

相关文章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