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博鹰通航无人机控制系统制造项目——
为无人机安上智慧“大脑”
□本报记者 吴 温
通讯员 苏 超
广袤的田野上,一架满载农药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始依规定航线喷洒作业。记者看到,药液喷洒十分精准,与目标地面的边界误差不超过10厘米;中途农药喷完,无人机自动飞回,加药、起飞后,重新从断点开始作业……
5月底的一个上午,位于晋州经济开发区的博鹰通航无人机控制系统制造项目南侧的空地上,一场无人机性能测试正在进行中。“测试证明,公司近期研发的几项新性能非常稳定。”马金锁是博鹰通航项目性能测试的负责人,他指着一款六旋翼的无人机介绍说,接下来,他们将把此次测试报告反馈给北京总部,相信不久以后,这几项新性能便可装备到最新的机型中。
仅仅成立两年多的博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清华大学x-lab重点培养项目。公司致力于工业级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和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线等行业和领域。位于晋州经济开发区的博鹰通航无人机控制系统制造项目,便是该公司在华北地区的重要布局之一。
在项目展厅,十多架各种型号的无人机依次摆放。打开其中一架六旋翼无人机的中心机盖,一个烟盒大小的黑盒子映入眼帘。“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产品——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项目负责人王洪波介绍说,它就相当于无人机的“大脑”,所有的指令都是通过这里,再传输给各个旋翼、农药箱等,从而开展一系列操作的。
据介绍,这个黑盒子内部是数据芯片,每一个旋翼都有信号线与之相连。“系统配置了高精度微波雷达,可以用来测量与农作物表面相对高度,从而确保均匀喷洒;同时,航迹由卫星导航信号导引,克服了飞手手工操作难以直线飞行困难,避免漏喷、重喷现象。”王洪波说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还配置了高精度液位传感器、电源管理模块,对药箱药量、电池实时监控,不管是断药,还是电池电量低时,地面站均会语音报警,记录下当前航点并自主返航,加药或更换电池后,自动飞到断点开泵喷药。
“一般来说,每小时可以喷洒40-60亩地。”王洪波自豪地说,他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市场销售十分看好,月销售量可达三四百套。
高销量的背后,是高技术含量的支撑。而这些都要归功于团队扎实专精的研发背景。
在展厅一侧的展柜上,一排排专利证书颇为引人注目。实际上,这家不过才“两岁大”的公司,目前,便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40项。
据了解,博鹰核心团队成员基本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其中,博士学历员工占比10%,硕士以上学历员工占比45%,多名员工曾长期从事军品的研发、生产和保障工作,掌握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研发生产等多项核心技术。
“我国的航空植保市场非常大,每年约有500多亿元的需求,然而,市场还处于孕育前期。”据了解,伴随着晋州市启迪之星加速基地的开建,不久后,博鹰通航无人机控制系统制造项目,也将从如今的暂住地转入产业园内。
让王洪波期待的是,届时,公司还将与诸如电机、电控等关联企业做“邻居”,一条整机生产链条或将由此产生。他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更智慧的植保无人机、飞控系统,从这里走向全国。
编辑: 孙丽君